科學化的美國米魅力,從穩定中誕生料理的無限可能:美國米推廣講座
作者 劉亞涵

由美國稻米協會主辦的美國米推廣講座,透過主廚實際料理示範,揭開美國米的多樣性與應用潛力。

由美國稻米協會主辦的美國米推廣講座,邀請兩位專業主廚——Cookinn Taiwan 創辦人蔡佩君(Chelsea) 與米其林推薦餐廳膳馨民間創作料理技術副總張宸瑋,透過實際料理示範與分享,為在場業者與餐飲同好揭開美國米的多樣性與應用潛力。

從科學化的數據控管到料理端的創意發揮,美國米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魅力,更具現代化管理精神的特性,也讓現場主廚們重新思考米飯躍升餐桌上主角的更多可能性。

穩定,是創意料理的底氣

美國米擁有超過 300 年的栽培歷史,是全球第 5 大稻米出口國,長年致力於永續農法與品質控管,在亞洲市場深受歡迎,台灣更是其第 3 大出口國。擁有如此龐大的出口量,與會主廚們一致認為,美國米在「穩定性」上的優勢非常突出。

Chelsea 分享:「美國米提供的產品資訊非常科學化,無論是吸水率、膨脹率、浸泡建議,數據都非常明確,在設計菜單與教學時,能讓廚師預先掌握烹飪結果,這對教學場域或需要大量製作的餐廳來說特別重要。」張宸瑋也補充道:「現在餐飲業講求效率與穩定,尤其中央廚房或連鎖餐飲更需要標準化流程。美國米擁有的穩定與一致性,讓料理呈現更有把握。」

從料理端出發,探索米種特性

為了讓與會者更具體理解美國米的特性,兩位主廚特別挑選了 3 款美國米種,各自設計了 3 道料理,展現出不同米種在台菜與創意料理上的靈活應用。

米其林推薦餐廳膳馨民間創作料理技術副總張宸瑋以更貼近台菜精神的思維,設計了 3 款實作料理。他巧妙結合「南方中粒米」與「加州圓糯米」,將傳統台式風味加以精緻化,創作出甜品「花生捲酒釀麻糬」。為了放大中粒米本身濃郁的香氣,張宸瑋選擇將其釀造成酒釀;而麻糬則以加州圓糯米搗製,外層裹上切絲花生糖。兩種米所帶來的不同口感與風味,交織出令人驚艷的賞味體驗。

花生捲酒釀麻糬是張宸瑋針對米種特性發揮的精巧之作。

張宸瑋尤其喜歡「加州玫瑰米」的淡雅香氣與口感,適合搭配風味濃郁的食材,設計製作出的「紫梅米香荷葉雞」經過蒸煮後,玫瑰米依舊保持米粒分明,而吸收荷葉與雞肉的風味後,整體香氣層次相當豐富迷人。

最後,張宸瑋還將「加州圓糯米」運用於八寶飯製作,龍眼乾的獨特風味透進每一粒米心,多種堅果與 Q 彈口感的搭配,創造出不膩口的質樸系甜品。他接著指出,加州圓糯米吸水性穩定,即使減少浸泡時間,蒸煮後依然能展現理想的彈性與香氣層次,非常適合現代中餐廳與飯店需要「快速製作、冷凍保存、回溫穩定」的宴席甜品應用。

創意多變,美國米的應用新選擇

Chelsea 一向擅長將料理結合現代健康飲食理念,本次便選用「美國茉莉香米」替代傳統以糯米包裹的珍珠丸做法,設計出口感更加輕盈的「翡翠珍珠蝦丸」。

「我嘗試用茉莉香米取代糯米,蒸煮後米粒挺立的視覺效果相當好,入口 Q 彈,搭配蝦肉的鮮甜,整體口感更清爽,也更符合現代人對健康飲食的需求。」Chelsea 說道。

以茉莉香米製作的翡翠珍珠蝦丸,米粒渾圓挺立,香氣清雅。

接著,她運用「加州圓糯米」設計出甜品「甜橙杏仁米糕」,其靈感取自杏仁茶,製作出類似米布丁質感的「杏仁米糕」,口感滑順柔嫩,而甜橙的加入則讓經典的亞洲風味有了更多層次的韻味,「加州圓糯米僅需短時間浸泡即可達到理想黏性,讓甜品製作流程更為便利且穩定,這對餐飲教學與甜品開發都是非常實用的特性。」

最後,Chelsea 更在現場即興邀請台下與會主廚示範操作「紅龍果蝦炒飯」,讓其親身感受「美國南方中粒米」的魅力,以 1:0.9 的米水比煮出的南方中粒米軟硬度恰到好處,無需放隔夜即可輕鬆炒出粒粒分明的炒飯,與會眾人試吃後皆為中粒米在口中的彈跳感與彈性所驚艷。炒飯起鍋前加入紅龍果,增添自然酸甜層次,更展現 Chelsea 的巧思與創意,一道兼具視覺美感與清爽口感的創意炒飯,十分適合夏季菜單或輕食市場。

Chelsea 即興邀請瓏山林蘇澳冷熱泉度假飯店行政主廚賴俊雄示範「紅龍果蝦炒飯」。

從餐桌走向市場,商業應用的潛力

透過講座分享,與主廚們共同探索美國米在風味與應用上的豐富潛力。

兩位主廚皆認為,美國米在餐飲市場的靈活性與穩定性,無疑是其最大優勢。「餐飲產業需要能大量穩定供應的米種,尤其是飯店、宴會、中央廚房等系統化流程,標準化操作非常重要,而美國米的科學數據與一致性,正好滿足了這樣的需求,讓市場多了一種選擇。」張宸瑋說。

Chelsea 則指出,健康飲食趨勢下,米食不再僅是傳統主食,而能成為餐桌上的創意素材,「美國米風味中性、適應性高,讓我們可以靈活運用於各種甜鹹料理,搭配不同飲食風潮,創造更多市場可能性。」

未來,美國米在餐飲業、加工食品等領域,仍有極大應用空間。透過這場講座,不僅讓更多餐飲同業更加認識美國米,也為亞洲餐桌上的米食文化,開啟了更多新靈感。

文章段落

撰稿 劉亞涵
責任編輯 林家豪
攝影 邵耀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