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邦的素食米糕與薄餅、沿海重鎮的珍珠斑,到山區聚落的野豬肉──南印度餐桌上,是宗教與地理交織出的多元美食樣貌。
上印度餐廳,翻開菜單,發現被命名為「咖哩」的菜色寥寥無幾,甚或是種種如天書般難解的料理名詞,怎麼回事,說好的咖哩呢?
提起印度飲食,瞬間出現在腦中的「咖哩」,可說是不存在於這古老的菜系;殖民者為印度菜帶來諸多風味食材,卻也傲慢地採用含混的詞彙掩蓋印度烹飪的豐富樣貌。我們嘗試在專題中爬梳龐大飲食系統的冰山一角,並特別探勘北印度強勢形象之外、鮮為人知的南印度區域菜餚;同時更藉由不同城市裡的主廚專訪、餐廳經營者的故事,追尋印度菜的流變與現代化。
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難以被移除,然而這是一個契機──發現印度沒有咖哩的契機。
位於中西部的溫迪亞(Vindhyas)和周邊山脈,為南北印度之間的天然屏障,使南印度德干高原(Deccan)發展出獨立的文化、語言和飲食。
當伊斯蘭勢力於北印度擴張之際,南印度的一些地方王國正興盛發展。南印度的飲食文獻可追溯到公元 10 世紀,其中已記錄多種今日常見料理的雛形,如米糕(Idli)、薄餅(Dosa)、炸餅(Vada)、豆脆片(Papadum),以及各式各樣的醃菜。
南印度素食輪廓
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是印度最南部的邦,為泰米爾人(Tamils)的故鄉,擁有印度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以宏偉壯麗的廟宇聞名。今盛產鼓槌豆(Drumsticks)、穇子(Ragi)、高粱(Jowar)、苦瓜、芒果、西瓜、香蕉和椰子,特別是辣椒。因天氣潮溼炎熱,料理普遍辛辣,也是人們對南印度飲食的典型印象。
當地飲食以素食為主,主食圍繞稻米,常搭配優格、酸辣湯(Rasam)、燉蔬菜(Sambhar)、炒蔬菜(Poriyal)和椰子扁豆燉菜(Kootu)等。酸味源於由阿拉伯商人從非洲引入印度的羅望子,阿魏(Asafoetida,印度教飲食中大蒜的替代品)、芫荽籽、孜然、黑胡椒、芥末籽、葫蘆巴(Fenugreek)和咖哩葉亦是常用的香料。蘸醬(Chutney)不僅是佐料,更是必備的配菜,其中椰子醬(Nariyal ki chutney)最常出現在餐桌。
米糕(Idli) 是一種鹹味蒸糕,以稻米和黑吉豆(Urad dal)的發酵麵糊製成。最常見的是用小淺模蒸成飛碟形的 Chiblu idli;用斑蘭葉包裹蒸成圓筒狀的稱為 Moode idli,還有以香蕉葉包裹的 Bale ele idli。二戰時因稻米短缺,出現以杜蘭小麥(Semolina)和優格製成的 Rava idli。
略帶鹹味與發酵氣息的米糕(Idli),以稻米和黑吉豆(Urad dal)的發酵麵糊製成,有各式各樣的形狀,最常見的是用小淺模蒸成飛碟形的 Chiblu idli,一般搭配蘸醬(Chutney)與燉蔬菜(Sambhar)食用。圖片提供:Mayur Roxan on Unsplash
麵糊組成與米糕相同的薄餅(Dosa),是南印度最知名的早餐菜色,也是下午茶點心,薄脆的口感備受喜愛,同樣在不同地區發展出各種版本。圖片提供:Zoshua Colah on Unsplash
薄餅(Dosa)的麵糊做法和米糕相同,但製作時將麵糊薄薄地抹在塗了酥油(Ghee)的鐵板上,煎成金黃酥脆的薄餅。Dosa 是南印度的「麵包」,可作配菜,用來舀取菜餚,也可作為點心。各地 Dosa 都有自己風格,泰米爾納德邦的厚實細小,卡納塔卡邦(Karnataka)的輕薄酥脆。在印度餐廳的餐牌上,最常見的是捲入香料馬鈴薯的 Masala dosa;此外也有混入杜蘭小麥、並以香料和堅果調味的 Rava dosa;加入椰子的 Narial dosa;還有用粗糖(Jaggery)、麵粉、米粉和椰子製成的 Jaggery dosa。
炸餅(Vada)是一種受歡迎的小食,一般以名為鴿豆或木豆的扁豆(Pigeon peas/Arhar/Toovar/Toor dal)、黑吉豆或綠豆(Moong dal)磨成漿,加上香料調味,製成麵糊發酵後油炸而成。跟 Dosa 一樣,不同地方有各種版本,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是以鷹嘴豆粉漿包裹馬鈴薯泥製成炸薯餅(Batata vada);在孟買流行一種像漢堡一樣的 Vada pav,將炸薯餅夾入小餐包(Pav)中,配一根青辣椒和蒜頭蘸醬(Garlic chutney);喀拉拉邦(Kerala)的則以樹薯泥或番薯作為基底,加入洋蔥,甚至水煮蛋或絞肉;也有以絞雞肉或羊肉製成炸肉餅,稱為 Keema vada。
豆脆片(Papadum,可簡稱 Papad),常見於南亞各地,是一種圓形的薄脆片,材料因地而異,可用扁豆、鷹嘴豆、稻米、木薯、小米、菠蘿蜜(Jackfruit)、馬鈴薯或麵粉製成,加入黑胡椒和辣椒粉調味,可油炸也可直火烤至酥脆。它是餐前開胃小吃,也常配扁豆湯(Dal)或扁豆燉飯(Khichri)。
由於炎熱的中午使人食慾不振,享用「輕食」(Tiffin)非常普遍。雖然 Tiffin 一詞始於英國殖民時期,但南印度在中午享用輕食的傳統,早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就已存在。Tiffin 也常作為早餐或下午茶時段的點心,常見款式有 Idli、Dosa 和 Vada,配各種蘸醬和燉蔬菜(Sambhar)一起食用。
Sambhar 是一種帶酸味的扁豆什蔬燉菜,無論在家庭或餐館,都是南印度餐桌常駐的菜餚。燉蔬菜的酸味來自羅望子,常用鴿豆、珍珠洋蔥、紅辣椒和混合香料,搭配南瓜、冬瓜、茄子、秋葵、甘筍、四季豆和鼓槌豆一同燉煮。各地依當地盛產的蔬菜和香料,衍生出風味各異的版本。
炸餅(Vada) 是一種受歡迎的小食,以名為鴿豆的扁豆(Pigeon peas)、黑吉豆(Urad dal)或綠豆(Moong dal)磨成漿,加上香料調味,製成麵糊發酵後油炸而成,質地外酥內鬆。圖片提供:Vinitha V on Unsplash
帶酸味的扁豆什蔬燉菜(Sambhar),無論在家庭或餐館,都是南印度餐桌常駐的菜餚,其中的酸味來自羅望子,常用鴿豆、珍珠洋蔥、紅辣椒和混合香料,搭配南瓜、冬瓜、茄子、秋葵、甘筍、四季豆和鼓槌豆一同燉煮。圖片提供:fuseviews on Unsplash
素食之外的山海滋味地景
在最南端的西岸、泰米爾納德邦旁邊的喀拉拉邦,曾是連結阿拉伯與東南亞之間的香料貿易路線的重要中心,數千年來因高品質香料而聞名。印度教、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文化影響下,由阿育吠陀傳統整合出獨特的飲食。主食為稻米和木薯,非印度教社群普遍食用牛肉。喀拉拉邦盛產海產和淡水魚,魚類在日常飲食佔重要地位,尤其是一種名叫珍珠斑(Karimeen)的鹹淡水魚,最受歡迎的吃法,是將珍珠斑醃製後裹在芭蕉葉中,在鐵板上煎烤。
喀拉拉邦的印度教徒有一種名為薩迪亞(Sadya)的傳統特別餐食,馬拉雅拉姆語(Malayalam)的意為「盛宴」。傳說薩迪亞起源於 18 世紀,瑪坦達瓦爾曼國王(Marthandavarma)為了贖罪而為婆羅門祭司準備的豐盛膳食。薩迪亞以素食為主,常見於節慶、婚禮、週年紀念、生日及宗教儀式。所有菜餚都依循特定順序盛放於芭蕉葉上,包括米飯、燉菜、醃菜、醬汁、椰子炒蔬菜(Thoran)和甜麵線(Payasam,北印度則是米布丁的形式)等,菜色數量從 13 道到 28 道不等,其重要性在於涵蓋了 6 種味道──甜、酸、鹹、辛(Pungent)、澀與苦,即古印度教飲食理論中的 6 種味道。如今多數人都不遵循此原則,唯有在正式婚宴上才有機會嚐到所有滋味;而日常的印度餐食中,仍涵蓋 4 至 5 種味道。
喀拉拉邦的印度教傳統特別餐食薩迪亞(Sadya),以素食為主,常見於節慶、婚禮、週年紀念、生日及宗教儀式等,菜色數量從 13 道到 28 道不等,其重要性在於涵蓋 6 種味道──甜、酸、鹹、辛(Pungent)、澀與苦,即古印度教飲食理論中的 6 種味道。圖片提供:Vinitha V on Unsplash
在喀拉拉邦的馬拉巴爾地區(Malabar),穆斯林飲食深受西亞和中東料理影響,蘇萊曼尼茶(Sulaimani chai)──以檸檬和香料沖煮的紅茶──是馬拉巴爾地區常見的著名飲品,源於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當地獨有的菜色有起源於中東的燉肉小麥粥(Aleesa)和具阿拉伯風格的香飯 Thalassery biryani。Thalassery biryani 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使用的米飯是小顆粒品種,而且食材分開烹調,最後再與米飯混合,而南印度的香飯一般都是米飯與食材一同烹煮。
香飯(Biryani)和抓飯(Pulao/Pilav)同樣以長米搭配肉類、海鮮或蔬菜入饌,各地變化繁多,界線模糊,在 16 世紀的食譜記載中幾乎未見明顯區別。兩者的差異,歷來爭論不斷。直到近代,學者和廚師才逐漸歸納出大方向的區別:
Biryani 是米飯和食材分開處理,肉類先燉煮,而米飯在別鍋煮至半熟,再與肉層層相疊,進行最後的組合烹製;另有一種烹調方法是以麵糰封住鍋蓋慢火燜煮,稱作 Dum,以此完成烹煮步驟的 Biryani 口感較為濕潤;一般而言,Biryani 多作主菜,只需佐以簡單配料,如薄荷優格醬(Raita)和蘸醬。Pulao 則是米飯與食材同鍋烹煮,先炒香香料、肉和米,再加液體燜至吸收完畢,調味較簡單溫和,會作為澱粉主食搭配其他菜餚享用。
香飯(Biryani)是米飯和食材分開處理,肉類先燉煮,米飯則先煮至半熟,再與肉層層相疊進行最後的組合烹製;由於米和材料各別烹調後才合併,所以米粒嚐來較為鬆爽。圖片提供:Rashpal Singh on Unsplash
Dum 是另種烹調香飯(Biryani)的技法,在將米飯和食材組合起來後,特別以麵糰封住鍋蓋慢火燜煮,以此完成烹煮步驟的 Biryani 口感較為濕潤;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知名的 Ambur biryani 即屬 Dum biryani 的類別,而且相較一般的 Biryani 採用巴斯馬蒂香米(Basmati rice),Ambur biryani 獨樹一格採用南印度常吃的米種 Jeera samba rice,此米橢圓小巧、形似孜然籽,在 Dum 的烹飪中更能吸附食材鮮味。圖片提供:Hsiang
據信基督教於公元 52 年隨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聖多馬(Saint Thomas)傳入喀拉拉邦。當地基督徒飲食以魚、牛肉、羊肉與豬肉為主,包括精緻的肉類燉菜、葷食版本的 Thoran(通常用雞肉)、各式肉餅,以及紅洋蔥沙拉(Sarlas,基督徒有時會在此沙拉中加入大量羊肉或牛肉)。Theen mura 是傳統的聖誕盛宴,相當於印度教徒的薩迪亞般重要,也同樣用芭蕉葉盛裝。盛宴以蛋糕和葡萄酒展開,隨後上米飯與各式燉物,其中生芒果魚咖哩(Meen manga pal curry)和炒牛肉(Erachi varattiyathu)是具代表性的菜餚之一。
從喀拉拉邦往北,在卡納塔卡邦的西高止山脈(Western Ghats)間,有個名為果達古縣(Kodagu)的山區聚落,人們多稱其舊地名庫格(Coorg),被譽為「印度的蘇格蘭」,以盛產茶葉、咖啡和香料聞名。庫格曾是戰士部落,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結盟攻打伊斯蘭蘇丹國,最終被英國接管為殖民地。
當地部落以狩獵野豬為生,是果亞(Goa)之外印度極少數食用豬肉的地區。庫格最著名的傳統料理是豬肉咖哩(Pandi curry),以黑胡椒作為基底,搭配現磨新鮮混合香料(Wet masala)烹煮,點精之處在添加當地獨有的黑醋 Kachumpuli(由藤黃果樹 Garcinia gummi-gutta 成熟果實製成的濃縮調味料),味道既酸且苦,為整道咖哩提升風味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