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光客座雋 GEN,再現六〇年代經典粵菜
作者 Atomy

葉志光將半世紀經驗融入菜色,與陳泰榮在雋 GEN 呈現傳承之作。

由廚藝總監陳泰榮領軍的高雄餐廳「雋 GEN」,今年繼續蟬聯一星。在米其林頒獎典禮落幕後,雋隨即推出新菜單。這回新菜單上的菜色,是陳泰榮將粵菜大廚葉志光從新加坡請到高雄,委由師父操刀設計。

葉志光從 15 歲就投身香港麗宮酒家,至今廚齡已逾半世紀。他的足跡遍及亞洲各地,曾效力於上海香格里拉、印尼翡翠皇宮、香港珀麗酒店與香宮、新加坡多家星級餐廳,也曾落腳台灣,前後在台北遠東香格里拉及台中富彩軒擔任主廚。也因其豐富的經驗及純熟手藝,葉志光曾多次受邀為普丁、李嘉誠、胡錦濤等政商巨擘掌勺。

葉志光原本已在新加坡過退休生活,卻被陳泰榮請出江湖。陳泰榮說這次雋的新菜單,是他出給葉志光的題目,而題目是「六〇、七〇年代的經典粵菜」。陳泰榮從八〇年代入廚,沒有機會接觸到過往的廣東菜。「過去經濟還沒起飛,食材不像九〇年代用得那麼好,口味跟甜度也比較重。現在大家注重健康,像冰花蛋球這樣的東西很多都失傳了。」

陳泰榮(左)曾帶領頤宮連年摘下三星,粵菜造詣國際聞名的葉志光(右)有「總統御廚」之稱,兩人的合作可為強強聯手,在雋展演傳統粵菜的萬千風情。

趁著師父在客座期間大顯身手,以饗雋的饕客,陳泰榮也得以學習如今已難得一見的老菜。這次餐廳推出「雋溯」、「雋習」和「雋境」3 套菜單,有如廚藝人生的不同篇章——從兒時記憶的熟悉滋味,到向大師學習的磨練與繼承,最後進入自由揮灑的境界。用料理標記生涯的個個里程,鋪陳出廚師的心境轉折。

用記憶中的風味與學徒故事,譜寫前菜開場

「家鄉蓮藕餅」「梅子白玉苦瓜」「京醬爆鰻球」構成前菜三品。炸得薄脆的蓮藕片間,豬絞肉、鹹魚、香菇和馬蹄拌成的內餡軟嫩味豐,是葉志光熟悉的家常滋味。「梅子白玉苦瓜」則是他來到台灣後,在老餐館嚐到的菜色。雖非正統粵菜,他仍希望在夏日端出這抹酸甜苦韻,祛除夏日的暑熱。

「京醬爆鰻球」全賴廚師手工拔除細密的鰻魚次,油炸成金黃色後,再與京醬一同大火快炒,炒出醬汁收緊鰻魚周身,酸甜中有些微辛辣的滋味。這道料理是葉志光在廚房力爭上游的見證,當年還是學徒時,師傅不會傳授他們做菜的方法。他只能抓準時機偷看師傅做菜,或在下班後請師傅喝酒吃宵夜,並趁機請教料理訣竅。這股主動學習的精神,正是帶領他一路向上的動力。

「梅子白玉苦瓜」是葉志光在台灣老餐館嚐到的菜色,將白玉苦瓜片浸入話梅醃汁,既保留苦瓜的天然清香,也增添了溫和的酸甜層次。

八〇年代後期至九〇年代,香港股市快速增長,帶動消費升級——廚師使用高級食材入菜,也引入西式烹調技法,「法式焗小龍蝦」就是那個時代誕生的粵菜。

雖然菜名有「焗」,但烹調手法更接近煨煮,讓小龍蝦在白酒培根奶油中文火煨煮收汁,讓龍蝦肉維持鮮嫩,同時吃進乳香。奶油的滋味是西式料理的標記,上面一層蒜泥則有中式的海派,展現那個時代粵菜吸納外來文化,產生的新風格。

「辣子蒸野生犬牙南極鱈魚」則是葉志光前往獅城工作後,為當地飲食啟發的菜色。他使用肉質細嫩的南極鱈魚,採用粵菜最代表性的料理法——清蒸。鱈魚先蒸到半生熟,再將魚肉鋪上辣子醬蒸第二次。辣子醬由辣椒和香料調製而成,南洋風情十足。精準的火候造就魚肉彈嫩熟度,辣子醬則讓魚肉多了一抹鮮辣香氣,鋪底的豆腐有如過渡風味的橋樑,讓醬汁跟魚肉更加的和諧,這道菜可說是粵菜與南洋料理的結晶。

「辣子蒸野生犬牙南極鱈魚」結合粵菜蒸魚的火候,與南洋的香辣調味。

講究火候的升級版味菜料理,木瓜燕窩甜湯展現食養智慧

過去葉志光在香港酒樓工作時,「金湯野菌翡翠」是熟客會先打電話來吩咐的菜色。冬天時使用白蘿蔔,夏天改用當季的冬瓜,將冬瓜挖空後填入經過上湯燉煮的美白菇、鴻禧菇、牛肝菌和花菇等菇菌時蔬,再淋上加入玉米熬煮的滑順上湯。菇菌各自透露異香,吸飽湯汁的冬瓜清甜,玉米上湯甘甜,在一道蔬食料理中嚐到甜的多重層次。 

「金湯野菌翡翠」使用當季冬瓜,挖空填入多種菇菌時蔬,再淋上加入玉米熬煮的滑順上湯,創造甜的多重層次。

「豉椒味菜炒和牛」則是從蔬食變成葷食料理。「味菜」是大芥菜醃成的鹹酸菜,香港酒家多用味菜加上豆豉和辣椒,將蔬菜炒得鹹鮮酸爽。葉志光把原料升級成和牛片,更顯廚師掌握油溫、安排食材下鍋順序和收汁快慢等技巧。和牛肉質細滑,肉香在咀嚼間釋放,又有豉椒味菜加添生猛帶勁的底氣。

到了主食,葉志光端出「寒舍主人」蔡辰洋最念念不忘的「家鄉雞玉飯」。他使用夏天依舊品質穩定的玉米雞,雞肉切丁,炸過的雞皮用紅蔥頭爆香,加入醬油、雞高湯、冰糖和蔭油膏熬成醬汁,並拌入香氣濃郁的紅蔥油和紅蔥酥。戳破上頭的半熟荷包蛋,讓黏稠的蛋黃流過雞肉與飯,潤滑的質地幾乎要一口吞下,味蕾卻貪戀交融成一體的油香肉味。以小吃為主食,葉志光在簡單裡展現廚師的功力。

即使是以小吃為主體,「家鄉雞玉飯」在簡單中展現葉志光的功力,這道料理讓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念念不忘。

飯後甜點「現磨芝麻捲」過去在香港被稱為底片「菲林」,如今越來越少人看過底片長什麼樣子,也越來越少店家全手工製作芝麻捲,但自己炒香、研磨、調製芝麻粉漿的成果,那細膩綿密的香氣無可取代。在燕窩裡加入木瓜的「南北萬壽果官燕」,也是六〇年代甜湯常見的做法。夏天的高溫催出木瓜甜度,搭配南北杏及燕窩,又有養顏潤肺的效果。葉志光重做老菜,也重現粵菜的食養智慧。

「現磨芝麻捲」(左)過去在香港被稱為底片「菲林」。在燕窩裡加入木瓜的「南北萬壽果官燕」(右),果香淡雅而溫潤。

「很多菜現在廚師都嫌麻煩。」陳泰榮說。請出葉志光到雋客座,對他和團隊而言,都是回溯傳統、精進手藝的機會。客座時間大約半年,葉志光在冬季會再與陳泰榮推出不一樣的菜色,想親嚐大師手藝者不可錯過。

文章段落

撰稿 Atomy
責任編輯 Hsiang
首圖 雋 GEN
圖片提供 雋 GEN
推薦文章
SEE ALSO
EXPLORE ALLarrow-right-w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