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選址、菜單到團隊運作,兩位主廚在美味法國的名廚論壇中,揭示 Bistro 長久經營核心策略。
「Bistro」起源於巴黎提供家常菜與葡萄酒的小餐館,隨著時代演進,Bistro 在台灣的經營光譜也越加發散,並出現「餐酒館」說法。這幾年,各類型 Bistro 在城市滿地開花,滿足人們輕鬆吃飯喝酒的想望。時至今日,「如何經營」已是比「如何開店」更難的命題。
在美味法國食品展期間,名廚 MINGCHU 與法國在臺協會商務處聯手舉行「名廚論壇」,邀請台北「kaï bistro à vin」主廚高晟凱、台南「網 maan」主廚陳毓夫,聊聊關於人與溫度的真實經營哲學。
從哈古小館到 kaï bistro à vin :小而溫暖的自由形狀
說到開餐廳,高晟凱笑道:「我最大的改變就是老花眼,因為我從備料到拔魚刺,都必須戴眼鏡了。」這句話像是他 15 年餐飲生涯的註解——2011 年起從民生社區的哈古小館,到南京東路的旺來咖啡,再到今年 3 月開幕的 kaï bistro à vin,核心價值終究是「與人互動與分享」。
kaï bistro à vin 位於民生東路三段的 8 米巷內,外觀洗練遼闊,大大的開窗讓溫暖的光線透到街上。空間內部採用磚牆裝飾,並在板前貼上葡萄酒色澤的馬克磚,營造放鬆小酌氣氛。餐廳以每日市場新鮮食材靈活出菜,而老闆娘 ivy 再針對客人需求推薦酒款。對他們而言,品牌核心價值不只是菜色,更是「溫度」,「我們的核心價值是連結人與人的關係。食譜可以公開、菜單可以改,但服務態度與對客人的熱情拿不走。」
不同於多數品牌走向擴張,高晟凱選擇「越做越小」。現在的 kaï bistro à vin 只有 4 人團隊,其中 3 位合夥人 kai、alain、ivy 已合作超過 10 年,另一位兼職員工也與團隊合作多年。「越小自由度越高,也能隨時調整。」他坦言。雖然工時仍長,但省去日復一日的員工招募、訓練與溝通成本,精神更輕盈,營運狀況也不輸從前。
kaï bistro à vin 的 4 人團隊已共事多年,高晟凱選擇以小規模換來自由度,省去員工招募、訓練與溝通成本。
客群截至目前 7 成是女性,營收中 6 成來自料理、4 成是自然酒為主的酒類,這樣的比例來自高晟凱的開店方針「先有業態再找商圈」,開店前必須先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樣的餐飲,再去尋找對應的街區與客群,否則容易被「租金便宜」的幻象誤導。
而 15 年的開店歷程,也讓 kaï bistro à vin 累積大量熟客,「我們熟記客人喜好,樂於互動,從以前無名小站的部落客宣傳、發傳單,到現在的 IG 演算法推播,傳播速度加快對新餐廳前期好處是生意會突然上來,壞的是沒有準備好就會備受批評,這點也是個挑戰。」
至於餐酒館最重要的酒類銷售秘訣,他們只先設定一人 700 元的含酒水低消,客人如果有搭酒需求,ivy 會簡單介紹品種與風味,友善解決客人知識層面的需求,在毫無任何規定與說教的服務下,客人可以輕鬆點到自己想喝的,點酒機率大幅提升。
身為 Bistro 經營的先驅,高晟凱認為開餐廳是個永續的身心挑戰,核心價值是每個餐廳經營者支撐下去的最重要關鍵,「所以你一定得知道自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從攝影師到主廚:以「陪伴」為本的網 maan
網 maan 同樣是今年 3 月開幕,相比高晟凱的穩定節奏,陳毓夫的故事帶著初創者的熱情。新聞系出身、曾任攝影師的他,因為喜歡做菜轉行投入廚房,修業於法國 FERRANDI 斐杭狄法國高等廚藝學校,曾於巴黎 Antoine 一星餐廳及 bistrot Mensae 工作,回台後於 2024 年在台南赤崁樓巷內開設「網 maan」。
「網」的名字來自木雕師陳正雄的作品——漁民夢想捕魚的「網」,台語音同「夢」。對他而言,這正象徵著廚師持續磨練技術、逐夢開店的過程。他花了 3 個月找店,最後被一間兩米寬的巷內小店吸引,「它讓我想起在巴黎聖馬丁運河旁的那間店,沒有招牌,卻充滿歡笑。」
網 maan 的牆面幾乎全打通,開放式的空間讓人一眼望盡。餐廳由他與大學時期的夥伴共同經營,兩人包辦所有內外場工作,每日清晨前往鴨母寮等市場採買海鮮與蔬果,再依食材設計黑板菜單,「就像小時候跟媽媽逛市場、邊想今天晚餐吃什麼的感覺。」沒有固定菜單、葡萄酒全靠他自己挑選,這種自由的方式,也讓餐廳的氛圍更貼近日常。「我希望這裡像社區的小吃店,客人可以自在地吃飯、聊天;我認為餐廳的本質是陪伴。」
陳毓夫和夥伴每日至市場採買,再依食材設計當日菜色,葡萄酒單也是自己挑選,讓餐廳的氛圍更貼近日常。
陪伴這件事,也落實在餐酒推銷上,他也幽默表示:「我努力不讓店裡有任何規則,也怕激怒客人,如果客人不喝酒,我會自己喝給他們看,這種氛圍久了會形成同溫層,大家吃飯喝酒的歡快慾望會傳染,所以我秉持這種信念。」
以前在 Fine dining 工作時期,高工時和壓力讓人一度讓他失去做菜熱情,回家也只想吃個泡麵打發。直到轉去餐廳同集團的 Bistro 任職,與客人面對面接觸,陳毓夫才重拾烹飪的動力與信心,他説:「我認為開一間 Bistro,一定要不妥協的做出自己喜歡的樣子,遇到客人認同,獲得的成就感是非常美好的,它會形成一個循環,讓你獲得能量繼續工作。」
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找到持續下去的理由
兩位主廚雖屬不同風格,卻都清楚開店的現實挑戰。高晟凱提醒:「在台北開店,一定要先研究法規。拿到營業登記不代表可以通過消防檢驗,若沒確認好,後續裝修可能全白費。」他也強調,小規模團隊更需要精算損益表,「就算客滿也可能沒賺錢,要把人事成本算進去,該拿的薪水要拿,這樣才有可持續的基礎。」
陳毓夫則分享在台南的經驗:「我沒想到電力申請這麼麻煩。」他苦笑說,餐廳使用蒸烤箱需要高電壓,要靠有執照的專業電工代為申請,流程甚至長達半年以上。
在經營現實之外,面對這兩年蔓延全台的餐酒館浪潮,高晟凱認為:「這是市場變大的象徵,大家會被迫更進步,只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就不怕被取代。」而陳毓夫則真摯地說:「我沒有期待客人一定要吃超酷的食物,只希望他們可以放鬆,所以我覺得(遍地開花)代表餐酒館有進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他們的共同信念,是在餐飲的速度與競爭中,仍要留下一份「溫度」。這份溫度,或許正是獨立餐酒館能長久存在、被記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