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文法到料理文法,高亦辰在廚房翻譯泰國文化。
高亦辰在新竹市世界街開設的「高宅」泰國料理,今年在《米其林指南》第一次落地新竹時,被收入指南,描述為:「臺灣主廚對烹調泰菜充滿熱情,採用本地及泰國進口食材,確保品質和口味正宗。菜色味道均衡,呈現泰式料理的精髓。」
這一句「精髓」,得來不易。將自己的餐廳定位為「泰國文化推廣工作室」的高亦辰,跟泰國菜的緣分始於在曼谷工作期間,過去他是語言教育產業的英語老師,轉換職涯的空檔,因緣際會住進泰國當地好友的家中一個月,閒來無事跟著家事阿姨上菜場與廚房忙進忙出的他,從泰國人的家裡,開啟了泰國料理的旅程。
高亦辰用轉職空檔前往泰國旅居,跟著好友的家事阿姨開始學泰國料理。
「工作室的全名為『高宅 ใจเกา』,讀音是『高宅宅高』。」高亦辰解釋,「Jai」這個語音在中文是「家」的意思,在泰文則是「心」的意思;藉此諧音,說明初衷——在高的家裡,用心做菜。
語言是認識世界,也是學習料理的方式
憑藉著自身專業對於語言的敏感度,高亦辰說菜時有講解泰文文法的興味。
他解釋,泰國料理主要分成幾類:ต้ม(Tom 煮湯)、ยำ(Yam 涼拌)、ตำ(Tam 涼拌)與 แกง(Kaeng 咖哩類)。煮湯的 Tom 用意在於吃料,涼拌的 Yam 會使用海鮮水果與香草,Tam 的涼拌菜會出現青木瓜絲及麵線等元素,Kaeng 重點是把香料搗成一起煮湯,是收納了各種食材的咖哩。高亦辰舉例,比如中文裡會說「紅咖哩」,但事實上泰文裡沒有這個詞,僅有咖哩來指稱黃、紅色的咖哩料理,綠咖哩倒是有另外一個說法。
高亦辰從買菜與日常,撿拾泰文的名詞與動詞,食物是打造他的泰文世界裡重要的一部分。「畢竟有太多的做法,英文檢索是查不到的,必須開口去問,才會知道。」他舉例,有一回他在清邁旅行時,吃當地的咖哩,裡頭有個橘紅色的食材他實在是吃不出來是什麼。靠記下泰文語音,得知原來是「木棉花的花瓣」,屬於當地特殊用法。
「語言是個工具,泰文讓我可以直接面對當地人,沒有資訊缺口,沒有轉譯的問題。」透過掌握語言,非餐飲科班出身的高亦辰親身體驗什麼是泰國文化與泰國料理。
這位讀過語言學的大廚,似乎一直戰戰兢兢擔心自己沒有忠實地翻譯與呈現「泰」。煮著、嘗試著,經過了 8 年,他終於對自己有了信心,「我知道自己即使做了一些變化,都沒有背離泰國料理了。」10 年後開了高宅,廚藝如語言,掌握了正道,掌握了文法邏輯,怎麼做就不會錯了。
比較少台灣人知道的那種泰國菜:泰華料理
高亦辰在吧台裡掛著泰國地圖及曼谷地圖,讓客人更清楚料理與地理之間的關係。
在高宅的 8 人吧台裡,掛著泰國地圖以及曼谷地圖。說起菜來,他總是指著地圖輔助說明,彷彿味蕾跟著他的腳步,環遊泰國各處。
開店以來,高亦辰為每季菜單設計一個主題。這一季是第五個主題,走到一個台灣人相對不熟悉的「泰華」料理。他娓娓道來,泰國有約 700-900 萬的華人人口,主要來自廣東潮汕地區,甚至曾經成立過一個短暫的王朝——遊客皆知、位於昭披耶河畔的「鄭王廟」。被稱為鄭王的鄭昭,即是來自廣東汕頭的移民後裔,18 世紀時成立了短暫的吞武里王國。華人的語言至今留在泰文裡,如麵條,就保留著潮汕話的口音讀成 ก๋วยเตี๋ยว(Kuai tiao,粿條)。
從酸甜苦辣調味辨認出族群的蛛絲馬跡
這一季推出的菜單,挑戰了泰國的華人料理。他坦承,走到這一步挺不容易,也會擔心客人會不會覺得不夠「泰」?但他進一步說明,泰或華的分別,表現差異有時候是很幽微的——比如用醬油的是華人菜,用魚露的是泰國菜;用醋的是華人,用檸檬的是泰人;泰國人調味喜用椰糖,華人用蔗糖;泰國人用辣椒傳達辣,華人喜歡用含蓄的白胡椒;蒸煎炒炸是華,涼拌是泰;華人慣用以香菜根、蒜頭、白胡椒混合鹽巴的「三鹽巴」調味肉餡,甚至搭配醃漬鹹菜,泰國人可不這麼做。
西谷米肉丸子
內餡是泰國華人「三鹽巴」調味的豬肉餡,以綠色和粉色的西谷米製作成 Q 彈外皮,可愛的小點開場。
西谷米肉丸子用綠色和粉色的西谷米製作成 Q 彈外皮,內餡是用「三鹽巴」調味的豬肉餡。
蝦燒賣
泰國菜通常桌上都固定放有調味料:醬油、黃紅綠不同色辣椒、糖、魚露等。如果鹹、酸、辣味增加,糖也要隨之增加,才會平衡。蝦燒賣肉餡透露出香菜與蒜頭香氣,搭配醬油,呈現濃濃南洋風味。
蝦燒賣肉餡透露出香菜與蒜頭香氣,搭配醬油,呈現濃濃南洋風味。
鴨肉乾麵
這道宛如港式撈麵的泰式麵點,用的是加了雞蛋的細麵。湯頭清澈,但後續加入辣椒調味才是品嚐樂趣。高亦辰說,這款麵固定搭配的就是芥蘭菜葉,必須堅持。陶碗是清邁匠人訂製款。
鴨肉乾麵宛如港式撈麵,用的是加了雞蛋的細麵,加入辣椒調味才是品嚐樂趣。
在這一季的泰華菜單裡,尚提供潮州式海鮮粥與海南雞飯,搭配甜點香蘭葉粉條,吃一輪把東南亞華人移民之味皆收納入胃袋。
泰國菜精髓:香氣與醬料
一般人對泰國菜的印象是酸酸辣辣、熱帶風情,但對高亦辰來說,真正的泰國菜充滿香氣,綜合著發酵、柑橘皮、辛料、香料、油脂的百味清香。
「真的泰國菜是溫潤且不張揚,但卻無論聞起來或是吃起來都是香的。」風味綜合了酸、甜、鹹、辣,平衡美感雖然因人而異,卻都耐吃。
另一個高亦辰觀察到的重點是「醬料」。他戲稱,到陌生的地方找小吃店,觀察店家是否準備完備的醬料選項,是一家店靠不靠譜的依據。他形容,泰國人用醬料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不同的料理對應不同組合的醬料,蔬菜、火鍋、海鮮、烤肉等都有自己偏好的比例與配方,了解醬料跟料理的組合搭配,是深入泰國在地文化的指標。
高亦辰甚至認為,在食材都一樣好的情況下,醬料調味的好壞,就決定了餐廳的成敗。高宅有意識地把醬料放在每一季的菜單裡面,就是希望讓台灣人也可以體驗到沾醬在泰國菜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用辣椒、蝦醬、檸檬、魚露現場搗製出搭配蔬菜的鮮香酸辣醬汁,讓平凡無奇的水煮青菜整個滋味豐富起來。
高亦辰追求語言準確理解的熱誠,延伸到對於菜式的正確詮釋。他的菜單甚至仔細在英文翻譯上標上標點,就希望客人理解無誤。來高宅吃飯,最大的享受絕對是深入泰國文化肌理的說菜與味蕾探險。
編輯特寫:泰國食材哪裡來?
為了做出正宗的泰國味,高亦辰在旗山老家請母親種了不少東南亞香草,定期寄給他做菜使用。桃園南崁市場的東南亞蔬菜攤商區塊,也是他採購的重要來源。台北採購的話,批發市場未必能夠找到所需,去花市倒是有機會購入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