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廊私廚 The Studio 展演沉浸式餐飲體驗,品嚐風雅滋味
作者 Karen Lin

不論飲食或藝術,皆是以創作表達情感、記憶與故事的形式之一,承載著想說未說、超乎語言的深刻觀點。當兩者相結合,啟發視覺與味覺感官共振相生,也帶來五感全開的獨特體驗。

The Studio 素以主題豐富的私廚體驗聞名台北饕客圈,近年更進一步以藝術策展結合私廚餐會的形式,帶來端坐藝廊同時享用專屬主菜單。透過料理重新詮釋展出作品,讓觀者跳脫視覺侷限,在身心浸淫藝術與品味菜色的過程中,感受不同層次的藝術內涵與張力。

此次與 Avocado Art Lab 聯手策劃的《非(自然)風景》藝術展,即以台灣藝術家羅晟文與陳向一,帶來對自然與人類關係的觀察與反思。陳向一的《光之朝聖》系列,以自製投影裝置,將 NASA 與 ESA 天文影像投射於美國地貌與自然景觀,將星系與地球的地質歷史交疊,創作出宇宙與地球經典地貌交疊的詩意場景。

羅晟文則以紀實攝影直面人類足跡對自然的衝擊,展出的兩大系列《白熊計劃》、《落塵 Fallout》,分別將他親赴世界各地動物園的觀察,探討圈養明星物種的兩難與矛盾,以及藉歷史座標與衛星圖資重建核測區景貌,將 1945 年以來於世界核武試爆區表面平靜、實則飽含人類破壞的痕跡,啟發你我對環境的終極反思。

呼應陳向一的《人馬座黑洞與天使之橋》,主廚以豔紅的「牡丹蝦|醃西瓜|辣椒金桔」,描繪星體爆發的視覺強度與夏日的味覺刺激。

以美味重啟感官,體驗藝術的一百種可能

The Studio 主廚兼主理人林佳蓉(Jessica Lin)表示:「自藝術創作延伸至飲食場景時,我們更重視概念的連貫性,而非僅模擬視覺或造型。因此自展覽初期,即由藝術家、策展人提供展覽概念、藝術家背景以及作品理念等資料,協助團隊深入議題發想菜色,與作品串起關聯。」

例如此次展覽皆著眼於探討文明、生態,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的依存關係,因此主廚團隊從時間、自然保育與資源永續為主要議題延伸。風味部分,則如同展出作品如何排序、斷點、打光帶動觀者思考,菜色的鋪排、調味與擺盤因此也有相對應的設計。

Jessica 笑說,自己很喜歡羅晟文的白熊系列,頗具張力的命題,犀利點出人類的矛盾與荒誕;對應創作的菜色「青青池畔」於是在餐盤中以如池塘的視覺感,運用田雞佐佛手瓜與檸檬葉油菜作為主食之一,寓意面臨漁業與海洋資源耗竭的危機下,使用替代食材之必要的糧食議題。

「田雞腿|佛手瓜|檸檬葉油菜|金蓮葉」以池畔風景為意象,探討替代食材的可能性與未來糧食的思辨。

另一道靈感同樣來自白熊的「馬鈴薯大福|彈珠汽水|錦玉羹」,就以藍白色系甜點,表現北海道冷冽的雪國氛圍,以及作品《熊》取材自豢養北極熊的旭山動物園,為白熊打造出猶如身處雪地的藍湖景象,反思全球暖化對物種生態造成的衝擊。甜點師挑戰將大福、琥珀糖與錦玉羹等日式和菓子元素集於一盤,乍看冰冷、碰觸時卻如白熊般柔軟的質地對比。

「初測試時異材質與各甜點元素彷彿各自表述,或有質地口感但香氣不足等缺憾,於是加入薰衣草、糖漬檸檬絲以及兩款風味雪酪,藉清爽的質地將不同和菓子元素完美串接,完成視覺、口感都很驚艷的作品。」

議題表述躍上餐盤,沉浸式套餐也成藝術

「芋頭麵疙瘩|蒜苗|烏魚子」靈感來自羅晟文以 Google 衛星圖像拼接遺落地景創作發想的《落塵 Fallout》系列,將台灣產芋頭做為義式麵疙瘩內餡,佐搭台灣烏魚子和蒜苗,運用本土農作與物產,呼應羅晟文探討被遺忘的歷史與地景,喚起關注。看似樸實、實則手工繁複,芋頭內餡及芋頭麵疙瘩皆需手工揉製成形,加上芋頭易因溫度而改變黏性,室溫以及手作接觸時間的掌握也成為風味關鍵,極度考驗經驗跟手感,方能呈現出口感、風味與香氣皆完美的美味境界。

採用鴨稻共生的概念,「櫻桃鴨胸|蘋果|梅 」則在鴨皮疊上米香,增加不同層次的脆口度,另佐以蘋果丁、蝦夷蔥、茶梅與嫩薑,藉由自然的果酸與辛香氣,平衡鴨胸油煎後略顯厚重的油脂。

「櫻桃鴨胸|蘋果|梅 」再現鴨稻共生的概念,以自然果酸和辛香氣平衡鴨胸油脂。

即便藉由飲食轉譯藝術內涵與核心議題有其難度,但對 Jessica 帶領的主廚團隊來說,她認為這是獨特無比的經驗,「以食物跟藝術接軌,可以讓廚藝團隊超越風土、季節、國籍進行創作,對廚師而言是很好的外部養分。」得以打破常規設計餐食,觀者也藉飲食跳脫單一視角重新觀賞作品,讓 The Studio 的體驗套餐也成為藝術表現的一環。「藝術即生活」的起點,自此也能藉飲食串起對美學、對議題探討以及對人文的多方關連。

文章段落

撰稿 Karen Lin
責任編輯 Atomy
圖片提供 The Studio
首圖 The Studio
推薦文章
SEE ALSO
EXPLORE ALLarrow-right-w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