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地到餐桌,雙廚實作演繹花蓮山海風味的多樣可能
作者 劉亞涵

主廚林佳蓉、徐翊倫共以 4 道創意料理,讓花蓮在地食材呈現最大魅力。

從花蓮赤科山上的金針、太巴塱部落山區的生薑、花蓮在地的有機蔬果,到月桃、紅藜、馬告等原民香料,每一樣食材都承載著季節與土地的呼吸。2025 年夏季,由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花蓮分署主辦花蓮在地食材採購媒合會,以「從產地到餐桌:匠心演繹花蓮滋味」為題,集結 16 組在地農家展出超過 30 項特色食材,從生鮮蔬果到農產品再製品,完整呈現花蓮風土的多樣性,多位農友也親臨現場與主廚分享交流。

現場邀請兩位知名主廚──The Studio 共同創辦人林佳蓉(Jessica),與 Joiny Taipei 招台北餐酒館主廚徐翊倫(Ryan),以 4 道創意料理分享如何運用花蓮食材,為在場超過 30 位餐飲同業帶來風味啟發與實作建議。

來自花蓮山海的風土之味

活動現場集結了花蓮在地 16 組農家品牌,包括:九一七農場、德森有機農莊、夏田農莊、陽光三葉草生態村、原生好物農場、花蓮好豆農業合作社、赤科山天心茶園、耕香園 × SERA 咖啡、天賜糧源股份有限公司、新味醬油、花點心企業社-洄瀾無毒、伊娜飛魚餐廳、淺草堂、溪畔農場、騰燕農場、沂峰生態農莊等,展出超過 30 項農產品,從生鮮蔬果到農產品再製品一應俱全。

現場集結 16 組農家品牌,透過新鮮農產展現花蓮旺盛風土實力。

這些品牌不僅代表花蓮農業的多樣性,也展現其「原味、天然、低加工」的品質保證。像是九一七農場的柴燒無硫金針與剝皮辣椒金針,利用低溫柴火慢慢烘乾金針,保留其獨特香氣與彈性;德森農莊出品的原麵則融合有機金針、山蘇、薑黃、原生紅藜等花東在地特色農產,成為兼具色彩與風味的創意麵體。

蔬果類產品如夏田農莊的有機生薑、溪畔農場用奇萊山泉水灌溉的有機蔬果,皆以無農藥自然耕作方式處理;沂峰生態農莊的當歸、騰燕有機農場的苦茶油,則展現出養生食材的獨特風味;香料與加工類則如馬告辣椒醬、黃豆或黑豆天貝、煙燻飛魚、有機醬油等,不僅風味獨特,且皆標榜無添加、低加工與在地生產。

堆疊食材風味,創造餐桌記憶點

擅長運用多元風味的 The Studio 共同創辦人 Jessica,此次設計的兩道料理分別為「亞洲風味天貝沙拉小金籃」與「金針香菇佐百合雞肉米漢堡」,以 finger food 的形式呈現花蓮多樣蔬果,從視覺到口感都帶來全新的驚喜體驗。

Jessica 擅長組合風味,以兩道精巧小食展現花蓮食材的多樣性。

第一道「亞洲風味天貝沙拉小金籃」,以德森農莊的四色金針花麵編織油炸成盛裝沙拉的小籃子,再填入花蓮好豆的天貝與多種蔬菜,她特別提到:「天貝質地穩定,味道也乾淨,能夠完美展現佐料的風味,是很棒的載體,加上生菜的爽脆苦味與麵條的酥脆口感,讓這道沙拉同時擁有豐富風味與層次。」

亞洲風味天貝沙拉小金籃。

第二道「金針香菇佐百合雞肉米漢堡」,使用陽光三葉草生態村的香米與紅藜混合成米餅,口感 Q 彈柔軟,搭配以鹽麴醃漬的雞肉,再夾入百合、綠竹筍與金針,「整體口感層次飽滿,尤其是調味用的百年手工釀造的新味有機醬油,風味濃郁,少量使用就能有相當醇厚的醬香。」她認為,花蓮食材雖然不易大量取得,但品質穩定、味道乾淨、富有個性,是餐桌上能留下記憶點的好原料。

金針香菇佐百合雞肉米漢堡。

大膽混搭,用風味層次訴說創意

Joiny Taipei 招台北餐酒館主廚 Ryan,料理風格靈活多元,擅長以創意手法結合多元風味,本次更將多達 10 餘種在地食材融合於兩道菜中,充分展現對花蓮食材的混搭應用。

Ryan 使用了高達 10 餘種的花蓮在地食材,在混搭中製造風味張力。

「煙燻飛魚碎香果膠佐糖漬生薑米脆片」使用伊娜飛魚餐廳的煙燻飛魚製成塔塔,融合刺蔥、酸奶與糖漬生薑,中和煙燻的強烈香氣,同時結合水果甜椒與胡蘿蔔的甜味,點綴上白米脆片與苦茶油提香。「飛魚的質地 Q 彈,風味堆疊後整體風味相當清爽。」他說。

煙燻飛魚碎香果膠佐糖漬生薑米脆片。

另一道「剝皮辣椒雞肉慕斯佐馬告辣椒醬」則將雞肉絞碎後調味製成慕斯,拌入剝皮辣椒與百合碎,再以蜜香紅茶製成茶凍點綴,底層鋪上用當歸熬煮牛奶醃漬的馬鈴薯千層。「金針也藏在裡頭,炒過後更香,搭配馬告辣椒醬一口吃下,多層次而不膩。」Ryan 強調花蓮食材最大特色在於「來自風土的風味」,有機具變化性的天然原始魅力,能帶來更多創作靈感,強烈個性的食材風味,更能創造料理張力。

剝皮辣椒雞肉慕斯佐馬告辣椒醬。

從餐桌回看產地,開創食材的潛力

「從產地到餐桌」並非只是標語,兩位主廚不約而同提到「風味明確」、「原料單純」等特點,是花蓮食材最具優勢的地方,即使只是簡單烹調,也能讓餐桌留下記憶點,提升餐廳辨識度。而這場媒合會的舉辦,讓業者得以與第一線農家直接交流溝通,親自觸摸、品嘗到最新鮮的食材,無疑為雙方建立了合作對話的更多可能。

當土地的滋味成為菜餚的底蘊,當廚師與農夫的對話不再只是訂單,而是共創風味的夥伴關係,花蓮的滋味,或許正要從這裡,慢慢發酵,被更多人看見。

本文由「傳動經營策略股份有限公司」委託刊登

文章段落

撰稿 劉亞涵
責任編輯 林家豪
攝影 邵耀緯
推薦文章
SEE ALSO
EXPLORE ALLarrow-right-w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