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大陸的風味游牧,NÓMADA 端出拉丁與亞洲混血料理
作者 Atomy

拉丁料理的奔放,亞洲風味的內斂,主廚 Nick 找到兩者的交集,創造盤中的和諧共鳴。

拉丁餐飲在亞洲方興未艾,曾獲拉美 50 最佳餐廳第一名的 Central,在東京開了姊妹店 MAZ;香港一星餐廳 MONO 的主廚 Ricardo Chaneton 出身委內瑞拉。在台灣,阿根廷主廚 Joaquin Elizondo 的 ZEA 已連續 3 年獲得米其林一星;MMHG 餐飲集團將來自哥倫比亞的 Leonardo Fonseca Celis 延攬到台灣,打造新餐廳 Fon-Cé。

從 Fine dining 餐廳起頭,這股潮流也蔓延到迎向大眾的餐館中。在台北東區,新開幕的餐館 NÓMADA 將拉美飲食的精髓結合亞洲料理的細緻,在風味裡描繪主廚從拉丁美洲到亞洲的游牧軌跡。

跨洲旅程淬鍊出的遊牧料理

NÓMADA 主廚暨創辦人 Nick 來自台灣,5 歲時移民到智利。他旅居過南美各國,在南美、歐洲與亞洲餐廳工作,待過法餐廚房⋯⋯這段跨越 3 座大陸的人生旅程,影響他構思菜色的方法,「我不再以國界畫分風味,而是以經驗與記憶為起點,把我曾經走過、吃過、感受過的片段,轉化為自由流動的創作方式。」

當 Nick 回到台灣,決定創業後,他以西班牙文「游牧者」為新餐廳命名,從「拉丁味,亞洲胃」的核心精神出發,打破文化隔閡,引領台灣消費者欣賞拉美飲食的熱情。

NÓMADA 的核心精神是「拉丁味,亞洲胃」,將拉美料理及亞洲風味巧妙融合。

「對我來說,拉丁飲食最大的特色在於它的情感溫度與文化厚度,它是一種源於土地、流動於日常的生活文化,從街頭的塔可、燉肉及炭烤玉米,到家庭一定會出現的湯品或甜點,拉丁料理強調的是共食的溫度、地域的記憶與調味的奔放。」

Nick 認為,拉丁飲食的特色來自物產,如玉米、辣椒、酪梨、豆類及香草等中南美洲原生食材;同時也依賴炭烤、發酵及燉煮等烹調技法,賦予料理層次及個性。雖然拉丁料理對台灣人而言相對陌生,但他看見兩地飲食的共通性:都重視家常料理、食材原味、街頭小吃文化與共享餐桌的情感。「這樣的文化交集,正是拉丁料理能在亞洲、特別是在台灣被理解與接受的重要關鍵。」

因此,NÓMADA 的開胃菜即是從「分享」概念出發,適合圍坐一桌的親朋好友一起享用。「炭烤玉米」將蒸過的玉米炭烤,烤出甜香和焦脆質地,搭配無糖豆漿、芝麻和味噌調製的美乃滋。「祕魯烤雞腿」的青醬集合南美料理的經典 3 元素:墨西哥辣椒、綠番茄與萬壽菊,在草本清香中透出果酸和辣感,成為炭火烤雞腿清新溫潤的陪襯。

「烤脆皮豬五花」將台灣人熟悉的五花肉放到炭烤架上,烤出酥脆外皮,釋放脂肪香氣,再搭配古巴經典烤肉醬 Mojo。Mojo 以橄欖油為基底,加入香菜、青檸與蒜頭打碎而成,酸味清爽,正好平衡濃郁的肉味及豐沛的肉汁。

「祕魯烤雞腿」(左)的青醬集合南美料理的經典 3 元素。「烤脆皮豬五花」(右)將外皮酥脆的烤五花肉,配上酸香的古巴烤肉醬 Mojo。

轉化料理語言,讓食客願意打開感官

「雖然拉丁料理對台灣人來說相對陌生,但我反而認為這正是一個契機。」Nick 說:「透過料理形式的轉化,讓這些風味在台灣被理解、被喜歡,是我最想投入創作與詮釋的方向。」

例如墨西哥的燉肉 Birria,他選用牛頰肉製作這道料理,並結合台灣人熟悉的牛肉麵滋味,將牛頰肉和濃郁香料慢燉出肉香。碗裡再疊上烤玉米與和風溏心蛋,以及酪梨、洋蔥碎、瑞可塔起司及香菜等常見於墨西哥塔可的配料。

「墨西哥香燉牛頰肉蕎麥麵」將墨西哥燉肉 Birria 結合台灣牛肉麵的滋味,並加上酪梨、洋蔥碎等常見於墨西哥塔可裡的配料。

「拉丁料理的風味是熱烈、直接的,強調炭火、香料與厚實的口感。而亞洲飲食多了留白和節奏感,講究酸、 鹹、鮮之間的平衡。」一個奔放,一個內斂,Nick 讓兩者在盤中對話。例如前面提到的「墨西哥香燉牛頰肉蕎麥麵」,他將酪梨、香菜與溏心蛋加入墨西哥燉肉中,在熟悉的味覺記憶之上,疊加新鮮的風味組合。哥倫比亞傳統雞湯 Ajiaco,他改用亞洲人熟悉的清湯型態呈現,但保留馬鈴薯、雞肉與酪梨的原始結構。

「我很在意『料理語言的轉化』,什麼樣的食材、型態與氛圍,是亞洲食客熟悉且願意打開感官的?像是紅藜飯、蕎麥麵、豆漿這些媒介,能夠自然地承接拉丁的靈魂,又不讓人有距離感。」

「炭烤雞腿紅藜飯」以紅藜白米飯為基底,鋪上鮮嫩的直火烤雞腿。淋在雞腿上的是墨西哥辣醬美乃滋,一般美乃滋是以沙拉油與蛋黃攪打而成,Nick 用無糖豆漿取代,不只延續拉丁料理的香氣,也滿足台灣人對「無負擔」飲食的期待。

「炭烤雞腿紅藜飯」以紅藜白米飯為媒介,承接拉丁的直火靈魂,又滿足台灣人對「無負擔」飲食的期待。

兩地食材的味覺交集

台灣和拉丁美洲還能找出什麼共通點?食材是另一個方向。台灣的國民水果芭樂,是 300 多年前從中南美洲飄洋過海而來。在古巴及哥倫比亞,千層派夾芭樂餡是街頭常見的點心。Nick 將這份童年回憶升級為 2.0 版本,在香酥的派皮中包入新鮮芭樂果泥,以及奶油乳酪。奶油乳酪的鹹香凸顯芭樂果泥的的酸甜,也增添潤滑的乳脂層次,讓熱情奔放的拉丁甜點多一份細膩修飾。

另一道甜點「五奶蛋糕」,致敬了中南美洲的家常甜點三奶蛋糕。溼潤綿密的三奶蛋糕,是以鮮奶、煉乳及蒸發乳製成。而 NÓMADA 使用特選牛奶、焦化牛奶、鮮奶油、煉乳與蒸發乳 5 種乳製品,讓風味更立體、質地更細緻,吸飽馥郁奶香的蛋糕是最甜蜜的一餐結尾。

「古巴千層芭樂派」(左)在香酥派皮之間,包入芭樂果泥及奶油乳酪。「五奶蛋糕」(右)蛻變自中南美洲的家常甜點三奶蛋糕,風味更立體、質地更細緻。

「南美洲本身就是一個高度多元的文化場域,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風味輪廓與飲食記憶:智利的炭烤文化、墨西哥的香料語彙、哥倫比亞的家常湯品、古巴的酸香與香料結構⋯⋯它們各自獨立,卻又因為地理、歷史與移民流動而彼此交織。」在成長過程中,Nick 身邊圍繞著來自中南美洲各國的家人朋友,這些風味刻在他的味蕾上,也成為他創作料理的素材。坐進 NÓMADA 的餐桌,宛如一場中南美洲飲食巡禮。

「我始終相信,料理的本質來自情感的連結,不只是盤面上的技術與美學,而是能否真正觸動人心,並貼近每個人日常生活裡對『美味』的想像與記憶。」因此,在 NÓMADA 的每道菜色中,他以台灣人熟悉的滋味為引子,期待大眾從理解開始,進而產生興趣,最後愛上餵養他長大的拉美料理。

文章段落

撰稿 Atomy
責任編輯 Hsiang
首圖 NÓMADA
圖片提供 NÓMADA
推薦文章
SEE ALSO
EXPLORE ALLarrow-right-w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