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著 40 年港澳經驗落腳台灣,他將台灣食材施以經典手法,拓展粵菜更多可能。
以精工細作的「現代粵菜」為號召,加上坐擁 85 層的超高樓景觀,嘉林餐旅集團旗下的「捌伍添第 85TD」廣受海內外饕客歡迎。今年 8 月,原主廚謝文升任集團中餐廚藝總監,捌伍添第迎來李劍鳴師傅。
出身香港的李劍鳴,在港澳有 40 多年廚藝歷練,曾任職於澳門四季酒店二星餐廳紫逸軒、香港一星都爹利會館及啟德帝盛酒店。這次他跨越海峽,登上台灣最高的中餐廳,在捌伍添第端出「現代香港粵菜」。
國際樞紐孕育靈活多變的香港粵菜
香港粵菜有什麼特色?作為國際之都及貿易樞紐,香港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與貨物,帶來形形色色的食客,及五花八門的食材。「為了迎合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香港的廚師要很靈活,烹調手法不離傳統粵菜手法,但會嘗試使用各種新食材。」李劍鳴說明。
「香菜青醬燒紐西蘭高地和羊排」就是個例子。他選用羊味較淡雅的紐西蘭高地和羊,一面煎一面淋上醬油和上湯調製的自製燒汁,在醬汁收乾的過程中,讓風味緊附羊排。另外搭配秋葵、炸蒜片和三星蔥,草綠色的醬汁是以青芥末及香菜製成,清新辛香為羊肉風味增添多重變化。
02拷貝.jpg)
「香菜青醬燒紐西蘭高地和羊排」在煎羊排過程中不斷淋上自製燒汁,讓燒汁風味深入羊排裡。
多在西餐菜單上見到的紐西蘭高地和羊,也出現在粵菜料理中,李劍鳴說自己來到台灣,就想要挑戰不同的食材,「不想只是做咕咾肉啊,那樣的粵菜不會給你新鮮感。」在首發新菜中,他喜歡這道羊排,也喜歡「避風塘炒軟殼龍蝦」。
它脫胎自香港名菜「避風塘炒蟹」,避風塘炒蟹誕生於銅鑼灣大排檔,是道融蒜香、鹹香與鑊氣為一體的豪邁菜色。李劍鳴改用飽滿、免剝殼的軟殼龍蝦,除了和大量蒜酥和辣椒快炒,他忠於香港做法加入豆豉。「蒜蓉的火候比較難抓,撈起來的時間只要晚幾秒,蒜酥就會發黑變苦。」數十年的灶台經驗,練就了對香氣的判斷、對火候的精準掌握。

「避風塘炒軟殼龍蝦」的炸蒜酥考驗廚師的火候控制,李劍鳴再加入豆豉還原香港風味。
過去李劍鳴不知道軟殼龍蝦,直到落腳台灣後才認識這樣食材。軟殼龍蝦是由台灣人推出的海鮮產品,將脫殼後的龍蝦在 1 小時內急速冷凍,如此一來,沒有刺硬的殼,取而代之的是一層薄膜,以及柔軟的肉質,烹調時更容易入味。
走訪台灣產地漁港,展開在地食材創作
捌伍添第在 7 月發佈新主廚上任的消息,事實上,李劍鳴 4 月就已抵達台灣。這 3 個月來,他走訪台灣各地探索食材,等到心中的食材資料庫建立得差不多了,才開始發想料理。
「櫻花蝦豆腐」就是向在地取材的菜色。走訪東北角漁港後,他喜歡上櫻花蝦,因此取用香港經典料理椒鹽豆腐的概念,在嫩豆腐四面沾上低溫烘乾的櫻花蝦,再下鍋高溫酥炸。豆腐的細嫩質地和清雅風味,和櫻花蝦的酥脆及鹹鮮恰成兩極,美味之外亦有對比趣味。

李劍鳴將台灣櫻花蝦結合香港料理椒鹽豆腐,做出外脆內嫩、鹹鮮味美的「櫻花蝦豆腐」。
「魚腐」來自廣東順德,是用魚肉、蛋和鹽打成帶黏性的魚漿,再油炸定型,炸出宛如油豆腐般外皮結實、內裡綿滑的質地。李劍鳴使用澎湖白腹魚做成魚腐,魚骨、魚頭與魚肉熬成乳白色的湯底,再將魚腐放回高湯裡燉,使其吸飽魚湯鮮美精華。他再加入澎湖絲瓜共煮,讓這道湯品既有海魚之濃鮮,還有瓜類的甘潤清甜。

「魚湯魚腐浸絲瓜」使用澎湖的白腹魚和絲瓜,既有海魚之濃鮮,還有瓜類的甘潤清甜。
「龍蝦伊麵」是香港的經典海鮮麵食,兼具老港式芝士風味和粵菜以上湯烹調的飲食特色。在捌伍添第,李劍鳴的龍蝦伊麵有廣東炒麵的影子,他將台灣意麵燙過,再慢慢煎到金黃焦脆。醬汁除了以上湯為底,還加入芝士及日本海膽調和,鮮味指數破表。熱燙濃稠的醬汁澆在意麵上,使得麵餅脆中夾軟,直接滿足對鮮味的原始渴望。

李劍鳴將龍蝦伊麵結合廣東炒麵,以酥脆的煎意麵承接極致鮮美的龍蝦海膽芝士醬汁。
再現傳統和賦予新意之間,李劍鳴拿捏著原則。他認為創新最重要的,是選擇料理的主食材,再考慮其他配料是否能陪襯主食材,在盤中共譜協調的風味。香港和台灣的食材有著不同特質,「有些菜色沒有辦法 100% 做到香港的風味,但也想要做出台灣的風味。除此之外,再帶一些新鮮感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