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是人類在不同地方做著相同的事,專訪 L'Atelier par Yao 主廚江曜宇
作者 張芝維

疫情中起步,江曜宇帶領 L’Atelier par Yao 在台中打造屬於年輕世代的法式風景。

新冠疫情對許多人而言是生命的波瀾,卻是 L'Atelier par Yao 主廚江曜宇(Yao)打造餐廳的起點。位於台中市郊的 L'Atelier par Yao 在三級警戒下開幕,從提供可居家享用的 Meal kit 打響知名度,如今已是蟬聯 2024、2025 年米其林一星的台中代表性法式餐廳。短短幾年,江曜宇帶著團隊度過台灣餐飲業最嚴峻的寒冬,也迎來食客與米其林肯定的風光。歷經各種挑戰的他,其實今年才剛滿 30 歲。

「料理」是人類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做著相同的事

更早之前,他只是個剛從保羅博古斯廚藝學院(Institut Paul Bocuse)結束修業、遊歷歐洲的廚師背包客,「從高餐畢業當完兵後,就透過交換學生的計劃去了法國,課業一結束,我就請同學把我的行李帶回台灣,然後買了一個迪卡儂的背包,把衣服跟刀具放進去,從法國往南到普羅旺斯、義大利拿坡里、希臘一路邊玩邊打工,待了 3 個多月。」這段旅程,也促使他在心中設下「回到法國工作」的目標。

在南法體驗當地食材與葡萄酒文化,甚至進了義大利拿坡里的披薩店廚房,江曜宇最後一站來到廚藝學校同學的家鄉——希臘羅德島,這是一個以觀光為生的小島,許多餐廳廚師甚至會在空班時間,穿著泳褲去海邊游泳再回到餐廳做菜,過著亞洲人難以想像的生活。

從法國保羅博古斯廚藝學院畢業後,江曜宇背起衣服和刀具,3 個多月來遊歷南歐,也進入各種廚房裡工作。

告別希臘,他飛到遠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餐廳 Gastrologik 實習,Gastrologik 是瑞典文的「廚藝」,在新北歐料理風靡全球時廣受注目,並以醃漬傳統做為主要概念。而瑞典帶給江曜宇的也不只是廚藝,還有超越國界的世界觀,「因為他們的歷史教材非常浩瀚,跟我一起工作的夥伴,甚至問起我台灣人對蔣介石的看法,當時,我才發現,我們對自身的認識還不夠,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梳理也不夠。過了幾天,我就做好準備跟他好好介紹台灣。」

在冬天幾乎沒有農作物的北歐,對於食材的保存特別重視,風乾、發酵、醃漬都是北歐料理常見的處理手法,相隔 8,000 公里遠的台灣,即便氣候條件不同,卻有相同的食材保存文化,這也讓江曜宇體悟:「現代人的料理或許不太需要區分『我在做什麼樣的料理』,因為就歷史脈絡來看,人類做菜都有著相同的動機與目的,是後天的地理環境與人文使然,才延伸出不同的風味與滋味。」這也成為他打造 L'Atelier par Yao 的信念,並堅信自己就算是台灣人,同樣能做出精彩的法國料理。

在廚房學習「克服困難」

離開 Gastrologik 後,他來到了英國倫敦的二星餐廳 The Clove Club,餐廳座落在歷史悠久的建築中,廚房設備有諸多限制,連排水孔都沒有,得動用人力花費很多時間把水吸乾淨。他在法國巴黎的一星餐廳 Frenchie 工作時,也面臨了設備限制的問題。

「這在歐洲很常見,當時 Frenchie 主廚 Onoda Yohei 甚至訓練我們如何用簡易的打發器做出一個完美的舒芙蕾,或是乳化奶油,在沒有自動化設備支援下,想盡辦法生出很多東西。從當時的訓練,我領略了原來廚師的天職,本應從最簡單的手工訓練起,那才會是你自己的東西。」

在歐洲餐廳裡,江曜宇被訓練出用有限設備完成廚房工作,例如以簡易的打發器做出蓬鬆柔軟的舒芙蕾。

這就是人生,沒有時間沮喪

江曜宇宛如歐洲長征的廚房之旅,因歐洲疫情爆發結束回到台灣,卻意外受到邀請,來到毫無地緣關係的台中太平民宅區,開了一間小巧且優雅的法式餐廳。

本以為在疫情中開幕,對餐廳來說,是一件非常沮喪的事,沒想到他聳聳肩說:「我覺得還好。」三級警戒客人足不出戶,對 Fine dining 餐廳造成衝擊,「當時我在歐洲就看過做得很棒的 Meal kit,紙盒非常漂亮,甚至把儀式感做成米其林等級;加上我們團隊年輕,很多事情決定好就動手,把 HOME Food Box 寄給原先預計邀請的美食家與媒體,還設計了品嚐指引、建議歌單、搭配酒款,將體驗環節放進去。」這樣的操作,也為當時在家悶的發慌的人,帶來難得的樂趣。

疫情終究是過去了,餐廳也步上軌道,當時的艱難與煎熬、苦中作樂都體會了一輪,「這都是歐洲帶給我的訓練方式,這就是人生,不能怨天尤人;加上當時我們都沒有時間沮喪,只能做下去。」他說。

L'Atelier par Yao 在三級警戒中開幕,度過疫情後,終於能與客人正式相見。

每個環節都是客人前來的理由

疫情後,如何吸引、留住客人又是新挑戰。開幕初期,客人將近八成來自外縣市,原本帶著嚐鮮、定價相對親民的理由前往,但客人回訪的原因,卻是貼近曾在歐陸國家用餐的感受,「曾經有客人跟我說,在這裡用餐,有種回到法國的感覺。」

留住員工更具挑戰。團隊其實鮮少在地人,反而是來自外縣市、渴望更了解高端餐飲的年輕人,「這樣他們在這裡租了房子就不會輕易辭職。」江曜宇露齒一笑。

對真心熱愛美食的人而言,路途不是問題,「『L'Atelier』的意思是工坊,也是餐廳的核心,無論是服務人員、侍酒師、器皿職人、食材農人都是這間餐廳的環節與體驗,廚師則是負責以料理傳遞。」江曜宇的擇善固執,盡顯在餐廳的每個細節,有人為了侍酒師特地前來、有人把這裡當作旅遊清單。餐廳也不時邀請與江曜宇一樣,曾赴歐洲學習法國料理的亞洲主廚們,像是曾一同在 Frenchie 工作的 Onoda Yohei、來自巴黎 Abri Restaurant 的三位日韓主廚前來台中客座,一同來詮釋自己國家的法式風味。

將餐廳取名為法文的「工坊」,江曜宇以此為平台,展現各路職人的手藝和作品。

「法國或是歐陸料理一直在演進,吸收且包容了各地文化,像是香料、醬汁、食材、技法,再用回自己的餐廳,但並非是 Fusion。而我也希望能藉由不同主廚的客座餐會,去傳遞這件事。」江曜宇定位明確,無論餐廳遭逢疫情、缺工、淡季,他始終不曾改變自己的想法。

採訪當天,他示範了這季菜單中的主菜「玫瑰鴨 / 黃酒醬汁 / 綠蘆筍」,以中式淋油手法讓表皮油亮酥脆,據說他反覆測試、非常刁鑽,甚至直接跟屠宰場確認皮跟肉的比例、除毛溫度,並貼心地在拍完照後,以正式上菜的方式隆重端出並解說,盡顯出一位廚師對料理懷抱熱情的慣性動作,鴨肉飽滿的風味與口感,搭配著濃郁的醬汁,也強而有力地證明他訴說的一切。

「玫瑰鴨 / 黃酒醬汁 / 綠蘆筍」採用中式淋油手法,讓鴨子表皮油亮酥脆。正式上菜前,還會端出全鴨讓客人向客人解說。

採訪結束,他興沖沖拿起平板,熱情介紹用 Google Earth 製作的酒單地圖,帶著大家透過 3D 影像感受酒莊的地景,「你看缺人就是要這樣用啊!」就算聊到獲得米其林一星,語氣也非常平淡的他,卻在這時大聊特聊。他說有客人沉浸在影像裡,把平板用到電力耗盡,非常捧場;未來,他們將想出更多 AI 與科技可以輔助的服務方式。

對過去懷抱感激,對未來心存期待

若說人生有如一段段旅程的集合,因疫情倉促結束、沒機會向大家好好道別的歐洲之旅,是他心中的遺憾。他由衷感謝在各個階段陪伴、教導與啟發他的人,如保羅博古斯廚藝學院的主廚們,讓他理解法式料理的精神不僅在於技法,更在於態度與對土地的尊重。以及共事一年半的 Grégory Marchand 主廚與 Frenchie 團隊夥伴——Sasha、Yohei 和 Jason,「我們曾在狹小卻充滿能量的廚房裡並肩嘗試、創造,學會如何在限制中找到自由。也感謝 Gastrologik,北歐瑞典的冬天,讓我看見土地與時間的溫度。」

「而今在台中,這份信念仍在延續。謝謝團隊的每一位夥伴,謝謝信任我們的客人,謝謝所有讓這個工坊得以存在的人。」從巴黎到台中,這位年輕主廚還在路上,繼續走向未知的風景。

文章段落

撰稿 張芝維
責任編輯 Atomy
攝影 黃毛
首圖 黃毛
推薦文章
SEE ALSO
EXPLORE ALLarrow-right-w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