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銀之匙的農校生成為米其林綠星大廚:TU PANG 地坊張皓福主廚專訪
作者 Mokki

「一再拜訪產地,是因為我相信廚藝的答案在那裡。」

2025 年台灣米其林指南公布,新摘下綠星殊榮的是來自台中的 TU PANG 地坊餐廳。綠星制度在 2020 年首度於法國上線,至今是第 6 年,而對主廚張皓福來說,「綠色」這條路,他已經走了 30 年。

看起來是位性格品味大叔的張皓福,高中大專讀的是台中高農與嘉義農專——沒錯,就是像漫畫《銀之匙》那樣的農業專門學校,主修「食品科學」。親近農產與農人,製作安全食物,對他來說是最自然不過的事。

「我開始拜訪產地,不是因為風潮,而是我相信答案在那裡。」

張皓福拜訪茭白筍田,向農人請益。

每個月進行產地拜訪,這是他習慣的「學習方式」,而非跟風。他舉例,他造訪南投筍農,親身下田挖筍,才明白挖筍深淺、挖起保存都是學問。南投的筍農有種料理方式,簡直是打開他眼界——土裡方掘起的筍,筍農把帶殼的筍放在餘熱炭灰的灶裡煨上一段時間,再拿來煮筍湯。張皓福講到這裡眼睛發光,「知道烹調原理,看到這裡就知道一定會好吃,筍會特別甜!」

因此對於摘下綠星,他感受是,這個肯定不只是給他的,而是給予他身後學習的「農人」。

「我的家庭、學校科系讓我懂了什麼是好的味道,懂了化學物理原理,但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廚師,是因為忠實地呈現了農人教給我的一切。」

激進的主廚,帶領客人思考

張皓福是眾人裡走得特別前面的那種人,也從來不畏於向客人表態自己的立場,「我認為廚師可以用激進一點的態度,告訴人們應該要知道的事。」

說到「選擇永續」,張皓福舉了一個例子。過去在餐廳,張皓福使用的是釣手釣的優質海魚,他與澎湖船家有聯絡方式,晚上得知剛捕獲的魚種,隔天一早就搭飛機抵達台中,飛車送抵 地坊。

像是澎湖的長尾鳥和石老魚,都曾經是他愛用的魚種。但 10 年過去,他發現他拿到的魚貨個頭越來越小,「尺寸縮水」,海洋資源消耗不言自明。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他的餐廳要使用「永續」魚貨——屬於永續魚種,由永續捕撈與養殖方式得來的魚。

因此,他現在愛用的是宜蘭漁場養殖的莫瑞鱈魚與公香魚。他亦改變了說菜的方式,過去強調的是食材來歷與難得,現在他更情願說一個客人能同理的小故事。比如,介紹莫瑞鱈魚,會用在餐桌旁講一條海魚留在淡水河流的故事說起;講香魚,他會問客人,「母香魚卵好吃,那吃肉要選公魚還是母魚?」引導客人一步一步走進他精心安排的永續菜單。

使用公香魚,品嚐細緻帶瓜果香氣魚肉,魚骨取出後製作成黑色的魚骨餅乾搭配。盤中呈現全魚。

對他來說,勇於做出正確的選擇是重要的。

「你必須讓客人知道永續議題是迫在眼前」,表明態度,改變食材,他甚至期待客人主動發問「你為什麼不用——?」,這樣他就有機會可以好好說分明,一個更友善這塊土地、海洋的飲食是什麼模樣。

「我是很激進的。」他說。

從快餐車開始學會做生意

張皓福並非一開始就開餐廳,生性浪漫的他,自行創業第一個餐飲生意,是開早餐車。「我那時看了成龍的《快餐車》電影,覺得太帥了。」於是他精挑細選了一個有多樣早餐客人來源的地點:學生、上班族、百貨公司營業人員,三波生意從早上 7 點到 11 點,人流旺盛。但這份生意真正啟蒙他的,是某天他閒暇時自己做了份豪華版三明治在吃,客人見狀想吃,張皓福好心提醒客人「會比較貴喔!」,客人堅持要點,此後他的菜單多了一份「老闆漢堡」,客單價因此整整翻了一倍!

在早餐車販售特製餐點成功的經驗,讓他明白,「走自己的路」,自然有客人被吸引而來。

於是他在早餐店生意後,大膽開了一間「預約制的無菜單商業午餐」,這間午餐定位,已具備他往後餐廳的理念雛形:地中海飲食風、使用產銷履歷與小農食材。在沒有積極打廣告的情況下,居然客人一個接一個,接受張皓福的訂位遊戲規則,成了死忠客人,生意的成功,更開展了晚餐時段。

走出餐廳的主廚:策展、野地餐會都難不倒

因為獨特的餐飲風格,對於環境、農業、永續議題的關注。張皓福料理的場所擴及了餐廳之外,涉足策展以及特殊的餐會。

張皓福以海邊廢棄物製作海廢餐桌概念的藝術作品。圖片提供:纖維工藝博物館

比如他在台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以藝術家的身份參展,設計了展品與食品——把藺草排起如海岸波浪,呼應藺草在沿海地帶成長的背景。藺草不可食,但張皓福克服了限制——他將藺草拿來煙燻奶油,再做成瑪德蓮小蛋糕,小蛋糕表面裹上台灣本地巧克力、沾上日本昆布粉末,透過種種香氣,試圖把客人拉進海線地景的記憶裡。也透過台日食材,呼應展覽是由台灣和日本藝術家共同構成的場景。

為臺日藺文化編織展開幕茶會設計的瑪德蓮,用上藺草煙燻奶油以及日本昆布。圖片提供:纖維工藝博物館
藺草主題的宴席,以蔬果編織呼應藺草編織,加上小魚元素,命名為「編織山海」。

採訪張皓福,會感覺到他整個人對於料理,已經從追求技術的階段,提升至「遊於藝」,享受餐飲作為媒介所帶來的種種新奇的體驗與探索。這份因為飲食而生的快樂,他用菜單設計與說故事的方式帶給客人、回饋給社區與生產者,他自己也樂在其中。

「透過餐盤溯源,喚起顧客與土地之間的聯繫」,是他摘下米其林綠星的原因。張皓福在理想與餐廳經營中間,找到一個很不容易的平衡點,對他來說,所謂綠色餐飲,就是「以低環境成本的方式來經營餐廳」。這份悠遊於產地以及食材中的餘裕,要親嚐他手藝才能體會!

編輯特寫:綠星主廚的嗜好是什麼?

對張皓福來說,音樂、閱讀和旅行都非常重要。

出身台中,音樂品味奇佳的主廚不少,如王嘉平和陳撫光都是愛樂人士。張皓福總是在餐廳放莫札特的音樂,更曾經為音樂家表演曲目設計菜單,聽了整整 3 個月表演樂曲,內化成料理創意。

他至今已旅行造訪了 31 個國家,他特別喜愛在外國報名參加烹飪課程,低調不透露自己的職業身份,學習在地食材與走到當地人家裡學習家庭料理。

音樂帶給他靈感,讀書與旅行增添他對風味與知識的資料庫。最後都會轉變成養分,成為地坊盤中餐點。

文章段落

撰稿 Mokki
責任編輯 Atomy
首圖 張皓福
圖片提供 張皓福、纖維工藝博物館
推薦文章
SEE ALSO
EXPLORE ALLarrow-right-w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