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材可以新,技巧要純熟,味型要懂傳統。
成立於 1987 年的九華樓,是伴隨華泰飯店誕生的粵菜餐廳,走過將近 40 載歲月,從傳統富麗堂皇的宮殿風,到今日順應台灣市場中餐消費潮流而生,位於春大直商場的「九華樓 2.0」,無論是空間、菜單或料理都進行了調整,更貼近消費者需求。不變的是一年賣出一萬隻的招牌粵式烤鴨,美味如昔,還增加了獨到創意。
當了 36 年的粵菜廚師
宜蘭出身的廚藝總監黃傳明,童年全家就搬來台北生活。他 15 歲時開始進入廚房工作,起初沒有雄心壯志要成為大廚,但隨著工作經驗累積,是在東海酒樓工作時,確認自己喜歡粵菜料理、想要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廚。
「我在很多不同形式的餐廳工作過,如單點、小吃、套餐,包廂菜色、喜宴,可以學到很多。」
從 15 歲擔任學徒,做的是洗菜切菜,到在粵菜廚房裡自學粵語,如今他在九華樓已經掌勺 13 年,管理華泰旗下多家餐飲,成為眾廚之上的廚藝總監。
烤鴨美味的秘密:選鴨、工序、火候
「烤鴨的秘訣,在於選鴨、工序、火候。」在黃傳明眼中,這 3 點造就了九華樓知名烤鴨的美味。
黃傳明分享,他在意鴨肉口感要好,而非只有獨鍾油脂豐厚的鴨皮,因此他選用飼養 75 天,體重 3.5 公斤的北京鴨種。鴨子醃漬、吹氣、使用明爐,烤上 1.5 小時。而且不可以烤過熟,以確保鴨肉多汁細嫩。其他餐廳烤鴨片鴨可能會片成 20 片甚至 24 片,但黃傳明堅持片成 18 片,「這樣咬下去才有感覺!」

九華樓烤鴨僅片成 18 片,是因為黃傳明認為這個份量較具口感。
九華樓的烤鴨搭配,除了常見的餅皮、大蔥和黃瓜條,獨具匠心放了有日式風情的「醃薑片」,特別合適平衡豐厚的烤鴨油脂。黃傳明和華泰的高層,還苦思出豐潤烤鴨皮搭配「跳跳糖」的奇趣吃法。
「北京烤鴨會蘸白糖吃,但在台灣這樣吃有點太膩了,換成要價不菲的西班牙跳跳糖,更適合現代消費者胃口。」

九華樓的烤鴨搭配不同於坊間餐廳,甚至推出鴨皮配跳跳糖的吃法。
粵式烤鴨跟北京烤鴨的差別
粵式跟北京烤鴨最大的分別是,北京烤鴨的「鴨皮」是重點;粵式烤鴨更重視「鴨肉」的口感,因此鴨子在烤之前,需要從屁股塞八角、草果、桂皮及丁香等中藥材香料進去賦予鴨肉滋味。市面上常說的「明爐」跟「掛爐」是兩件事,掛爐需要用一根長桿子把鴨子掛進去烤,明爐用的是明火——用此說明,是因為其實現代廚房若善用西式蒸烤箱,也可以做得出中式烤鴨。
九華樓黃傳明主廚選用傳統明爐方式烤鴨,但更會注意火候的調整,烤融出油脂,讓皮的口感更脆更酥更好。

鎮守九華樓廚房數十年的資深香港師傅「片鴨爺爺」馮秋良。
如何打造一間嶄新的中餐廳?從牛舌料理談起
如何打造一間受到現在消費者喜愛的中餐廳?九華樓下了很多的工。比如,裝潢色系採用柔和穩重的粉棕紅色系,帶有窯洞般的意象,餐桌也從過去的大桌改成小桌。
華泰飯店公關分享,過去在華泰飯店的九華樓,時常有家族數代聚餐的客人上門,能夠容納一大家子的大圓桌是必須的。現在的九華樓位於大直,考量來客類型,以及拍照的需求,以小家庭尺度的客人出發,餐具更換成時髦低調的歐系風格器皿,菜色也進行調整。
黃傳明分享的例子是「雙味爆炒胡椒牛舌」。黃傳明靦腆一笑,說是他下班去吃日式燒肉,因而為之傾倒,想要把牛舌放到菜單裡。但是傳統粵菜中並沒有牛舌料理,於是他花上不少時間測試,選用牛舌根部薄切大火爆炒,鑊氣鮮爽,彈、脆、嫩,必須趁熱吃,才能體會到絲毫不遜色於炭火炙燒之美。另一方面,口感韌實的牛舌前段,經過長時間滷煮成柔軟纖維肉體,切塊炸出外表一層酥殼裹上醬汁,一口咬下有肉汁爆漿感。

「雙味爆炒胡椒牛舌」將牛舌根部薄切大火爆炒,牛舌前段煮軟再切塊炸出酥殼,把一種食材的不同部位用得淋漓盡致。
食材可以新,技巧要純熟
一盤之中,牛舌兩吃,精彩的舌尖體驗說明了黃傳明對於當代的新中餐料理設計的思考。可以使用年輕族群耳熟能詳的新食材入菜,但技法必須要堅守粵菜傳統,方成就新時代的中餐菜色。
另一個與時並進的例子是減少勾芡。九華樓的經典粵菜「百花油條」,上桌是乾爽酥脆的油條中間夾著多汁彈牙的海鮮蝦漿。過去傳統粵菜熱愛勾芡,認為芡汁的光亮滑潤帶來食慾。但現代消費者不喜多餘的澱粉高湯,更喜愛口感對比的樂趣,九華樓就取消了百花油條上的芡汁,此舉客人反應極佳。

因應現代消費者不喜多餘澱粉高湯的飲食習慣,九華樓不在「百花油條」上淋芡汁。
從大地魚粉到自製乾貨粉調鮮
九華樓強調的料理風格還有「自製的乾貨調味粉」,和秘密比例的「九味鹽」香料鹽。粵菜裡有使用大地魚粉的做法,大地魚屬於扁魚的一種,港人會在雲吞湯底裡調入一勺,給清湯帶來魚鮮立體層次。現在的九華樓料理強調健康,不使用人工鮮味粉,廚房親自烘乾土雞雞胸肉,同干貝、香菇,分別打粉,作為料理調味使用。

九華樓自製的乾貨鮮味粉。圖片提供:Mokki
「但其實乾貨粉末風味差別很大,用的時候不能夠隨意亂加,必須以食材原味為主來做增強。」
黃傳明解釋,比如香菇粉和大地魚粉,風味都很強烈,不是每道菜都適合加入,會搶味。但添加得當的乾貨粉末,讓菜色品嚐起來更加甘甜圓潤,口感未必符實香港或廣東在地調味風格,卻是不折不扣台灣人鍾愛的甜美之味。是九華樓在調味上獻給客人的溫暖情意。
觀察外場客人反應,當一個好廚師
黃傳明分享,他是那種很喜歡出餐完出來觀察客人用餐情況、搜集客人意見的廚師。也是因為客人的意見,他知道現在客人不喜歡太白粉勾芡的手法,除此之外,「台灣的中餐廳,多少會納入一些跨菜系、大家喜愛的菜色,比如麻辣花椒的元素,或是用原住民香料馬告入菜。」

黃傳明會在出餐後到客席觀察用餐狀況,從中了解現在消費者的飲食偏好。
他認為,要當廚師是需要經過磨練的,經過考驗才會知道自己是不適合當廚師,能夠賣怎樣的料理,沒有標準答案。面對廚房中的年輕人,他更傾向自己做給他們看,以身作則;面對高階主管,他時常倡導,餐飲人力短缺,廚房要保持快樂和諧,外場跟內場都很重要。
「穩定,對餐廳是很要緊的事。」這句話說的不只是出餐品質,更體現在人力上。
編輯特寫:下班吃什麼?
近來忙著籌備台中九華樓開幕的黃傳明,忙碌非常,甚至需要短居台中完成開店事宜。而他不上班的時候,其實也還是泡在中餐廳裡,只是角色一換,變成客人——晶華軒、頤宮、W hotel,大飯店的中餐廳他三不五時造訪。自己去吃鼎泰豐,也會觀察服務人員的出餐、帶位模式。
「外場跟內場都要進步,整體才會往上」,對黃傳明來說,這些思索的目的都只有一個,「希望客人下次再來」,這就是身為廚藝總監的願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