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8 席圍繞的廚房裡,她以料理回應花東風土,煮出屬於一個人的自由日常。
「人力短缺」是台灣餐飲業最急迫的問題,許多餐飲集團即使拉高薪資,也不見得能請到需要的人才,或阻止員工流失。加上節節上升的租金,如今經營餐廳的成本居高不下。
在人力和空間雙重擠壓的困境中,或許小而精的「一人餐廳」是一條活路。我們採訪獨自一人做菜、服務及處理餐廳大小事的主廚暨經營者,透過他們的經驗,看見一人餐廳的優勢與挑戰,為這個時代的餐飲經營找出新的想法和解方。
「一開始就在腦中決定好的,就是食堂這兩字,我不是要開咖啡廳、酒吧,也不是居酒屋,就是食堂。」《蝸牛食堂》
隱身於花蓮巷弄的民宅中,走進阿邱食堂,就像走進某個朋友家吃飯那樣。靠著吧台的黑板寫著今日套餐的前菜、主餐和甜點,法式料理,台式表達。廚房為 8 個座位的 L 型吧台圍繞,在不到 2 坪大的空間裡,身型嬌小的邱立雯熟練地移動轉身、烹調上菜。
邱立雯曾經是個上班族,在台北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因為喜歡做菜,她辭掉工作,到倫敦念藍帶廚藝學校。從歐洲回到台灣後,她成為料理教室的老師,教學生完成義大利千層麵或烤雞等經典歐式菜色。
她喜歡跟人互動,但比起日復一日做著一樣的菜色,她更想透過料理實驗風味的排列組合。如此一來,自己開一家餐廳就成為必然的選擇。她回到故鄉花蓮,在市區租了一棟民宅,一樓當餐廳,二樓當成起居空間。她將姓氏放入餐廳名字裡,阿邱食堂在 2020 年夏天開張了。

在花蓮市區巷子內的阿邱食堂,如今已邁向第 5 年了。
熟悉的花蓮風土,化作味覺上的驚喜
還在籌備階段的時候,邱立雯做了一份簡報,梳理出餐廳的概念及設定:Casual fine dining、開放式廚房及吧台式座位、如家一般輕鬆舒適的氣氛、在地食材⋯⋯加上「一人經營」的前提,構築出阿邱食堂的樣貌。
邱立雯常到日本旅遊,造訪鄉下的餐館時,她嚐到許多使用在地食材、品質和獨特性都不輸都市餐廳的料理。面海背山的花蓮有它特有的農產特色,使用花東食材也因此成為阿邱食堂的重點之一。
花蓮有許多優質的豬肉品牌,她用一道「蜜香奶茶豬」表現。五花肉用鹽麴和蜜香紅茶茶葉醃漬一晚,讓茶香深入肉中,第二天再低溫舒肥,出餐時在熱鍋中煎香。看似平凡的豬肉排,卻在口中卻出現宛如奶茶的香氣,這是因為潤滑的豬肉油脂遇上帶澀感的茶葉時,與牛奶和茶葉的組合有異曲同工之妙。豬肉和瑞穗蜜香紅茶都是東部風土的結晶,這道料理也實踐了她「想做出全新風味組合」的期許。

「蜜香奶茶豬」使用花蓮豬肉,豬肉脂肪和茶葉交融出的風味,和奶茶竟有異曲同工之妙。圖片提供:阿邱食堂
另一道她很喜歡的菜色是「蒼蠅頭拌飯」,她將這道熱炒台菜做出西式風情——把 Q 彈的花蓮吉安米煮熟後,拌入一點鮮奶油、起司和吉安韭菜,在鍋中煮到收汁。在形似西式燉飯的料理中,能吃到蒼蠅頭的味道,「我做的菜會讓你想起吃過的味道,但又不太一樣,這是我喜歡的變化。」

「蒼蠅頭拌飯」有西式燉飯的奶香,也有台菜蒼蠅頭的滋味。圖片提供:阿邱食堂
開幕初期,邱立雯用了許多黑橄欖、黃芥末之類的歐式食材。然而,這些風味對客人來說太陌生,難以在心中直接留下美味的印象。後來她還是使用法式料理的烹調方法,運用味噌、醬油或味醂之類的亞洲調味,讓熟悉的風味直入客人的好球帶,同時又有意外的驚喜。
從備料到出餐,一人廚房的時間管理術
阿邱食堂每次餐期上限 8 人,大家在同一時間入座,享用同一套由 6 道菜組成的套餐。這是邱立雯一個人最能負擔得來的模式,不但能省下點餐的步驟,出餐的節奏也容易掌握,只要按照套餐的順序作業就好。
為了提高效率,她的烹調原則是 8 份菜色同時處理,一起出餐。例如漢堡排和花椰菜煎餅,她找到能一次放上 8 片的大平底鍋,火候相同,就不用花太多時間一一確認熟度。也因為同時烹調,在設計新菜時,每份料理的大小也是必須考慮的細節。
另一個提高效率的方法,是透過事先備料縮短餐期的烹調時間。以花椰菜煎餅為例,裡面的軟絲和高麗菜會在備料時燙到半熟,和麵粉及起司拌勻,再塑成圓餅狀放進冰箱保存。出餐前只要花幾分鐘煎熟就完成了。邱立雯算過,她大概 1 小時 20 分鐘就能出完套餐的 6 道菜。

比起單點,套餐更容易掌握出餐節奏,邱立雯也透過事先備料縮短餐期的烹調時間。
能事先完成的就先做好,她盡可能地利用備料時間,例如將一大份蛤蜊蒸熟,取汁凍成冰塊,料理需要鮮味時就丟一顆進去。軟絲也可以一次燙個 4 大隻,再切成小丁包成一份份冷凍保存。「我自己試菜的時候也會先把食材拿去冷凍,第二天解凍後再煮,確認味道好不好吃。如果是不好吃的,我就要考慮用別的方式處理。」
不只是味道,備料和烹調方式能不能嵌合進工作流程中,也是邱立雯發想新菜時考量的重點。她坦言一人作業有些不得不的妥協,例如擺盤,若是要做到如 Fine dining 般精細的堆疊會花掉太多時間,因此她菜色風格簡明直接,好趁食物還熱騰騰時送到客人面前。
在妥協與堅持間找到平衡
第一次開店就開了家一人餐廳,邱立雯花了一段時間摸索,才調整到一個人工作的最佳狀態。原本餐廳除了吧台還有桌位,試營運時發現自己沒有走出廚房送菜和收盤的餘裕,她果斷將桌椅撤掉。一開始打算每週休息兩天,其他 5 天午、晚餐都營業,「結果開店那兩個月我瘦了 8 公斤,真的是完全沒有時間睡覺,沒有時間吃飯。」經歷頭兩個月的震撼教育後,她停下腳步,修正工作方式和強度,每週餐期也從 10 個減少到 7 個,她說這是「一個人做起來不會搞死自己的步調」。
阿邱食堂的營業時間是週三到週日,午、晚餐都營業的週五六,邱立雯的一天是這樣過的:
- 08:00 備料
- 11:30 佈置客席
- 12:00 午餐出餐
- 14:00 客人離開,恢復環境
- 15:00 備料
- 17:30 佈置客席
- 18:00 晚餐出餐
- 20:00 客人離開,恢復環境
- 21:00 離開餐廳
只有晚上營業的日子,她白天專心備料,煮高湯、烤麵包、處理食材,將這週的材料一口氣備好。店休的週二也拿來備料,她唯一的假日是週一,如果不用試新菜或採買餐廳用品,這是她唯一能出門處理生活雜事的一天。只要是工作的日子,基本上離不開餐廳。

YouTube 裡各式各樣的影片是邱立雯備料時的解悶良方,她尤其喜歡緯來日本台探索鄉間景點和文化的節目。
經營餐廳 5 年來,她不是沒想過再找一位伙伴。「一個人做的話,很多事情就要妥協。」擺盤要妥協,烹調手法也要妥協,如果想要讓料理再更精緻一點,勢必得要有另一雙手幫忙。「但我不想要隨便找一個人,現在找人真的不容易,要找到配合得來的更不容易。」
而且,只要多一個人領薪水,營業額就得提高,餐價隨之上漲;餐價上漲之後,消費者對食材、料理表現和服務品質的標準也會隨之提高。「比如說萬一客人的桌上有水痕,但餐價才 890 元,而且廚師看起來很忙,他可能不會真的那麼在意。但如果是餐價 1,200 元的餐廳,他就會覺得應該要幫他擦乾淨。」
也曾有客人建議邱立雯用更高級的食材來提升單價,但她認為消費心理遠比金額的加減還複雜。「如果單價提高,客人要求的不會只有食物本身,整體的氛圍啊、環境啊,他都會覺得要符合那個價錢該有的等級,所以絕對不是只有食材變好一點,就可以把單價提升這麼簡單。」
以獨立換取生活與工作的自由
雖然大小事只能自己一肩扛下,但一人餐廳對邱立雯來說有個無可取代的優點——自由。因為沒有員工,餐廳「度小月」的時候她不用擔心發不出薪水,也沒有人員流動的煩惱。因此,她從創業之初就決定一個人經營阿邱食堂,餐廳規模、用餐人數、出餐形式和空間等細節,都圍繞著「一人餐廳」的核心設定。
「雖然我很喜歡料理,而且把它當成我的工作,可是它不應該是我人生的全部。我還是想要出去旅行,跟朋友和家人吃飯,然後我還要花點時間運動,這些東西都是人生必要的。」現在的她已經找到工作跟生活的平衡,週一可以好好休息,想要出國旅遊時餐廳就休長一些。「一個人身體上很勞累啦,但心理上的壓力真的輕鬆很多。」

位於民宅裡的阿邱食堂,給人一種到朋友家裡用餐的溫馨舒適感。
很多年前,邱立雯在飛機上看了一部日本小說改編的電影,片名是《蝸牛食堂》,描述女主角回到鄉下開了一間食堂,用料理療癒客人的故事。這部電影啟發了她,也造就了阿邱食堂。阿邱食堂的回頭客比例有六、七成,他們多半是在地人,定期來阿邱食堂好好吃一頓飯,品嚐邱立雯這個月推出的新菜色,享受這段用餐時光。
有人開餐廳是為了追求財富,有人追求名氣,而邱立雯想要的是生活的自由。她用一個人的規模經營一家餐廳,展示和大城市不同、屬於花蓮的獨特個性。就如同她在那份創業簡報裡寫的:「生活品質高的社會應該由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特色小店構成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