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的澀苦、溫潤與包容,能成就台灣最具潛力的佐餐體驗。
2025 台灣紅茶風味論壇《島嶼紅香.百年茶語》,邀請飲食旅遊生活作家葉怡蘭,與「BAR MOOD 吧沐」創辦人吳盈憲(Nick),以「茶的風味創作:從 Pairing 到混調的無限可能」為題對談。
建構茶調飲、茶佐餐,台灣優勢冠絕全世界
葉怡蘭的搭配知識源自葡萄酒理論,她觀察,如果酒搭餐不協調,可能會出現硫磺味或鐵鏽味等糟糕的味覺打擊。相較之下,茶性溫潤清雅,包容度更大,能柔和飽滿,也有收斂性和單寧的澀感。葡萄酒的單寧能讓飲品更具結構感,同樣的,茶的澀苦也可以激發料理的香氣結構。再就品種和體系多樣性而言,茶比葡萄酒更有機會追求搭配的多元可能。「我始終覺得茶搭餐相對有趣和有火花。」
然而,想要泡好一杯茶卻不容易。葉怡蘭表示,沖泡茶葉要經過多道程序,然而餐廳受到各種條件限制,特別是西方國家可能不擅掌握溫度,也還有侍酒師能否兼顧侍茶的問題。罐裝茶因技術門檻高,要價不菲,而氣泡茶飲的碳酸成分也需要即倒即飲。
所幸,台灣是茶的生產地,有多樣化的茶區和茶葉,東西南北的風貌各自不同,同時也有成熟的飲茶文化,知識背景很完整。再加上手搖飲品牌活躍於大街小巷,無酒精調飲在台灣的滿意度也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因此成為葉怡蘭眼中全世界最適合發展茶調飲、茶佐餐體系的環境。「台灣接下來的茶搭餐挑戰,在於必須突破美食圈,在每個族群普及化,而不只是用茶解膩、解渴而已。」

台灣有多樣化的的茶區和茶葉,同時也有成熟的飲茶文化,葉怡蘭認為這裡是全世界最適合發展茶調飲、茶佐餐體系的環境。
完美的餐飲 Pairing,是 1+1 遠大於 2
什麼是完美的食飲搭配?葉怡蘭定義:1+1 遠大於 2,也就是搭起來飲品更好喝,食物更好吃,還可以察覺被撞擊出來的「隱之味」。
在台灣,過去有餐廳「祥雲龍吟」建立侍茶師和茶佐餐的完整體系,而海外有日本茶搭餐先驅「茶禪華」。她猶記多年前在茶禪華品嚐到輕焙火的福建鐵觀音配松葉蟹春捲、台灣蜜香烏龍映照蜜汁茶燒的甘鹹、太平猴魁綠茶配蔥薑鮮魚引出鮮味、白牡丹白茶配腐乳青江菜⋯⋯撞擊出非常豐富的餐飲體驗。
在京都,老茶鋪「祇園北川半兵衛」則用質地厚實濃苦的抹茶配巧克力布朗尼,用輕盈煎茶配紫蘇帶出鮮味,日本焙茶配奶油酥餅,有熟果香的烏龍茶配蜜柑羊羹,草本木質調的和紅茶配起司蛋糕。
從上述範例可得出濃配濃、淡配淡,口味相近、口感相依等基礎理論。葉怡蘭提醒,茶還有澀味可以打破濃厚對比、有苦韻可以對比清甘。掌握這些基本原則,即能產生水乳交融的茶佐餐體驗。
創造記憶點,製造意象化想像空間
吳盈憲為調酒師出身,從 15 歲開始研究調飲至今,他的茶調飲也以調酒理論為根基,再搭配五感直覺隨興發揮。

擁有數十年調酒經驗,吳盈憲以調酒基礎創作茶調飲,再搭配五感直覺隨興發揮。
2021 年,他與甜點主廚平塚牧人(Makito Hiratsuka)聯手打造甜點與雞尾酒的感官旅程,其中的「睡蓮」讓葉怡蘭特別難忘。吳盈憲分享,創作時他復刻日式池塘睡蓮意境,並轉化成台灣的亞熱帶森林池塘氛圍。食材上,先去除茉莉花綠茶的澀味,再萃取風味,建立前後味層次優雅、細節美好的基礎。他強調,Fine dining 講究完美融合,除了食物、飲品、用餐環境、器皿等環節都能締造體驗,因此創造記憶點才是最重要的。
「吃套餐就像看電影,要讓客人持續沉浸在畫面想像,沒有出戲,不想轉臺。我通常會把飲品當作稱職的綠葉,任務是提升主廚料理的風味,好的飲品也可以製造記憶點,提升體驗境界。」吳盈憲笑著說,其實跟主廚合作的壓力很大,調整飲料時,不僅要了解食材、複方香料、烹調手法等,主廚也常在最後一刻改菜單,因此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Pairing 要避開雷區、彌補缺口,達到輔助或提升食物風味的目標。我盡量不去做相同風味的橋樑,而是嘗試用不同味道支撐結構。」例如他判斷「睡蓮」缺少森林感,所以增添草本的薄荷、紫蘇香氣,補足完整的畫面。又如某年他漫步杭州的公園,桂花的奶香撲面而來,他腦袋的風味記憶庫於是記憶:桂花奶香適合包覆海鮮風味。「當你可以把想像的風味具象化後,就會知道怎麼調整。」
Pairing 生活化,示範滷味搭佐 3 道庶民茶
準備示範茶佐餐時,吳盈憲從深受普羅大眾喜愛的平民美食切入,直覺聯想滷汁配方含有茶葉,所以精心滷了一盤含蓮藕、豆乾、豆皮、豬耳朵和義大利麵的滷味,搭配 3 款台灣茶與調飲:阿里山紅茶;以阿里山紅茶為基底,加入金盞花、啤酒花、洛神花、烏醋等元素的無酒精調飲;以及四季春。

吳盈憲準備內容豐富的滷味拼盤,搭配 3 款台灣紅茶及調飲,讓現場觀眾體驗餐茶搭配的效果。
現場觀眾實際體驗餐飲搭配後,選出最不適合搭配餐點的是四季春。而無酒精調飲的酸香能細緻包覆滷味香料、加乘香韻。阿里山紅茶則是百搭茶。
吳盈憲提醒,餐飲搭配沒有標準答案,風味引路人的任務是引導食客感受,透過 Pairing 激發風味,提升餐與飲各自隱藏的風味。葉怡蘭補充佐餐邏輯:享受茶佐餐時,不妨先喝飲料,對飲品有概念後,再充分咀嚼食物,在還沒嚥下食物時再喝一口飲品。完整嚥下後,分析食物餘韻感,再喝飲料觀察是否出現不同風味。此外,她提出澱粉類往往是搭餐的理想橋樑,而熱茶如同酒精含量高的烈酒,能使口腔升溫,幫助食物散發更多香氣。
吳盈憲回應,茶的溫度確實可以帶來不同體驗,建議食客掌握用餐的狀態、環境和季節等變因。「我人生最完美的一杯熱茶是碳焙烏龍茶佐栗子蒙布朗,所以有時候不講味道,無時無刻抱持好奇心,好好感受當下,也可能邂逅意料之外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