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技藝上乘卻不受潮流青睞的料理人,一股曾經開拓亞洲融合菜的前浪,一名在產業限制中精準出招的牛排好手⋯⋯3 位主廚,3 種述說台北精緻餐飲的聲腔。
2025 年的「台北餐廳週」,以 Define Taipei 為題,首次廣邀海外媒體參與,當我收到邀請時,看到由黃詩文主廚掌舵的法緹餐廳(Ephernité)參與其中,就決定在繁忙的出差行程中見縫插針,往台北走一趟。
兩年前在「500 盤」Gala Dinner 吃到黃詩文的菜「野生烏魚白子配白蘆筍魚卵奶油醬」,印象不俗。當時跟她在現現場聊了一下,答應有機會一定要去法緹吃一頓。是次活動的邀請,是我實踐承諾的好機會。與此同時,可以藉機試試其他兩家我沒吃過的餐廳,重新發現台北。
被時代辜負的黃詩文
處於夏末的台北依然炎熱、潮溼且多雨,往法緹的路上雨水傾盆而下,車窗外景觀朦朧,霎時分不清自己身處那個城市,恰似印象派大師畢沙羅(Camille Pisarro)鬆散又輕靈的筆觸。在大雨中抵達法緹,一家散發著孤然寧靜氣息的小餐廳等著我。
吃罷在法緹這一頓,不無感慨,黃詩文真是一位被時代辜負的廚師啊。
開場的 Amuse Bouche 一共有 5 道,沒想到這 5 道開胃小點心的滋味,已經濃縮了黃詩文對於食材以及味道把控的能力,好像吃了 5 道菜的感覺:打頭陣的香檳醋漬馬鈴薯,酸爽無比,切法、醋漬的份量和時間,一切細節都做得恰如其分──因為切法不對就無法表達到應有的口感,醋的份量太多或者時間太久,都會令馬鈴薯開始釋出澱粉,吃起來有沙沙的感覺,而這裡不會,保持了它該有的脆度,醋酸又令胃口瞬間打開。
第二道的甜菜小卷柚子凍,酸度更明亮一些,甜菜、小卷、塔皮和跳跳糖帶來的口感層次很豐富。第三道的西班牙賽拉諾火腿脆餅,佐以焦化洋蔥和芝士,以濃厚的鹹鮮味主導,焦化洋蔥的那丁點香甜帶來了些許平衡感。
吃罷我想:第三道已經如此濃郁,接下來那一道的味道要怎麼銜接?那是白蘆荀鮑魚塔,看似清新的組合,只是「虛有其表」,調味其實異常飽滿渾厚,鹹鮮味更重一些。如果之前那道西班牙火腿脆餅是女高音的 C4,這道就是更高階的 C6,但音質紮實、音準極佳。最後的櫻桃雞肝,雞肝慕斯冶豔、酸度集中略帶尖銳感且餘韻長,跟第一道香檳醋漬馬鈴薯的微酸,正好有個對比,帶來味蕾上一陣「揚長而去,餘韻裊裊」的收結。
5 道 Amuse Bouche 的味道鋪排密集又有力度,但調度有方,手法十分老練,基本上已經預演了主廚的功底。
不過,我還是保留了觀望的態度,畢竟,開胃小點心做得出色,正式菜品就反高潮地沉悶的 Fine Dining 經驗,不計其數。然而,黃詩文終究沒讓人失望,接下來連同甜品在內的 7 道菜,每一道都沒有敗筆,而且很有完成度。表面上都是單線條結構(主食材—配菜—醬汁),其實暗藏玄機,在不同結構處堆疊出層次。
以我最喜歡的澳洲牛骨髓—和牛牛舌—鹽漬小卷青醬來說好了,炒香過的鹽漬小卷跟青醬攪拌成一體,腴潤噴香,配上酥肥的牛骨髓和煎得外脆內嫩的牛舌一起入口,真是一絕,好吃得很。那青醬蘊含了十多種香草的野氣,以及鹽漬小卷帶來的鹹鮮香,入味三分,相信用來煮義大利麵亦是無以尚之。
野生紅條魚—烏魚胗—酸豆白酒奶醬,從主廚口中得知,烏魚胗是人棄我取之物,但口感真好!魚肉細膩、魚味佳,醬汁有雙重酸度:酸豆和白酒,層次足、比例準,味道渾厚但不膩重,恰好襯托起魚鮮。特別為餐廳週做的傳統菜:白酒燴小牛—油封菊芋—栗子菇,把鄉土菜做得充滿現代氣息,又不失那股質樸的溫暖,小牛肉燴得軟嫩入味,同樣叫人吃得滿心歡喜。
澳洲牛骨髓—牛舌—鹽漬小卷青醬,炒香過的鹽漬小卷跟青醬攪拌成一體,搭配烤得香噴噴的牛骨髓和牛舌一起吃,十分美味。
野生紅條魚上配搭的是人棄我取的烏魚胗,口感極佳!
黃詩文特別為餐廳週菜單設計的白酒燴小牛肉,把鄉土菜做得充滿時代氣息。
黃詩文的菜,跟她嬌小纖秀的外型恰恰相反,每一道都有味道張力,線條飽滿紮實,即便連細節都帶一股勁,只是力度較輕──這些都能一瞥她異常紮實優秀的傳統法菜功底,以及個人觸覺。由於味足且把控手法張弛有度,所以帶來了味蕾愉悅感。另外,每一道菜都溫度十足,特別適合亞洲胃,且經由溫度飄散誘人香氣。
所以,吃她的菜,很有滿足感,也沒有多餘的故事包裝──她把對客人展示食材講故事的部分都免了,就讓客人好好吃飯就夠了。像我這種「千帆過盡」的食客,是有多感動啊!但也不免感慨,這樣的做法,少了網紅喜歡的元素,就大大減少了曝光率──這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廚師,做菜是做給鏡頭吃。
於我而言,如果法緹的酒單能更有方向感、選酒能跟主廚的做菜風格來一場探戈就完美了。
很多台灣美食媒體朋友跟我說,不明白為何法緹沒評上米其林星星──這個年代,好像你開餐廳,不被評上米其林或者 50 Best,就很尷尬、難以交代。然而,當這些榜單已經從單純地推廣優秀餐廳變成資源比拼大賽,大眾和媒體是不是應該更清醒地看待所謂的榜單成績,而不是一味追隨、吹捧呢?
這是為什麼我說黃詩文是被時代辜負的廚師,她不是故事型的料理人,不會為了符合潮流而改變做菜原則,沒有連串宣傳策略和公關操作的預算,小餐廳甚至並不華麗、可能不符合某些食客對於 Fine Dining 的要求。她,光有真誠的心和上乘廚藝⋯⋯或許在這個年代,是不足夠的;對遊戲規則來說,在某些部分,是不符合標準的⋯⋯。
希望時代別再辜負這樣的好廚師了。
生逢其時的林明健
來自香港,帶著多國遊歷經驗、具有多元文化視野的林明健,選擇在 11 年前落戶台北,搭上了台北餐飲開始國際化的列車,可謂生逢其時。林明健從香港蘭桂坊的西餐廳實習開始了他的廚藝之路,後來因緣際會拜在 Jean Georges 門下,隨著這位世界級名廚的版圖去過上海、巴黎和紐約工作,經歷過紐約 Fine Dining 最輝煌的年代。
2014 年,林明健在台北開始了人生新一頁。他在這裡所開設的餐廳風格,都是他居住過不同城市的「後天混血」延伸,並且憑藉多國融合菜 Longtail 連續 6 年的米其林一星肯定,讓他在台灣餐飲地圖佔有一席之地。
林明健在晶華酒店 B2 層開了一家新餐廳 Golden,走的依然是融合多國元素風格的料理,定位是「當代亞洲料理」──隨著時代發展,這種以西餐烹調為基礎、但無法明確定義為何種菜系的融合菜,今時今日在全球的主要城市非常普及,但林明健可說是融合菜的大中華區先驅啊!我是抱著這種心態去吃 Golden,看看「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被推到哪裡了?該如何安身立命呢?
是日午餐 6 道菜菜單,道道俐落、主次分明、擊中重點、明快易懂且不失美味,太適合都市人了。第一道菜是紅甘魚刺身,切得厚薄適中──剛剛好的厚度,能讓魚脂經過嘴嚼釋放。醬汁充滿東南亞風情,魚露的鮮、椰糖的甜、羅望子的酸度,調製得十分平衡,搭配了腰果、釋迦、醃漬辣椒、香菜等配菜,複雜的層次與味道在口中緩緩綻放,但全是「眾星拱月」,恰如其分地帶出了魚肉的鮮甜。
接著的雞肝醬慕斯和無花果吐司兩道菜,是現代歐陸菜的典型菜式,做法和搭配各施各法,但核心概念不變,在這兩道菜面前,瞬間我好像置身於倫敦的精緻小酒館吃 Brunch。雞肝慕斯細滑綿密,搭配酥脆的布里歐麵包丁、烤穀物麥片和草莓糖漿,味道討喜。烤香的酸裸麥麵包,跟香甜的無花果、自家製 Ricotta Cheese,澆上波特酒肉桂汁將所有材料串連在一起吃下肚子,輕鬆開胃的小品。
進入主菜部分,共有兩道,先魚後牛,醬汁的表現,都吃到林明健的篤定手法以及沉穩功架。魚肉採用的是龍虎斑,魚味不錯,那辣味青醬味濃猶清,集鮮、酸、辣、香氣⋯⋯於一身,問了才知道是用蝦高湯作為基礎,佐以青辣椒、指天椒、香菜、香茅、椰漿和法式奶油熬煮成醬汁,啊,怎會想到把椰漿和法式奶油混合在一起呢?結果混出了新質感,真天才。這青醬看似濃稠但十分細緻和諧,香澤馡馡,口舌回甘。
和牛菲力的「麻辣醬」,帶來驚艷,因為他把麻辣鍋裡的複雜元素:高湯、藥材、花椒、辣椒都濃縮在裡頭了,但比例奇佳,調製得非常平衡,不覺厚膩,反而有一份優雅,切下炭香四溢的和牛沾著吃,味道豐富且細緻,令人意猶未盡。
甜點很有驚喜,林明健把星馬的咖啡店傳統小吃「咖椰吐司」(Kaya Toast),以法式吐司的手法演繹:吸飽了斑蘭椰漿蛋汁的布里歐麵包拿去炸,表面酥脆,內裡軟滑如布丁,入口還原了咖椰吐司應有的味道,擊節!
林明健的功力在於把味型複雜的醬汁,駕馭得細緻平衡,這道龍虎斑的辣味青醬便是一例。
和牛菲力的「麻辣醬」,靈感來自於麻辣鍋,該有的元素都有了,味道豐富且優雅。
林明健把星馬經典小吃「咖椰吐司」,以法式吐司的手法演繹,並且採用了布里歐麵包取代吐司,效果擊節!
林明健的亞洲風味主導融合菜,有揮灑自如的成熟、順手拈來的到位;對比好些年輕廚師的融合菜,很多時候還有一份實驗性質的青澀和不合理,林明健已四兩撥千斤地把菜做出來。這位「前浪」沒有死在沙灘上,反而被推得更高了,呵呵。
在有限裡創造無限的凌維廉
踏入 A Cut 牛排館,入座前,經過門口的酒吧吧枱,便看到那裡整齊列著一整排的 DRC 空酒瓶,還有兩瓶罕見、在拍賣市場炒成天價的 Jean-Louis Chave Ermitage Cuvee Cathelin──忘了去看看是什麼年份。通常有頂級佳釀的餐廳,菜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因為客人不會把名酒的配額,花在不匹配的食物上。
作為亞洲目前僅有 3 家獲得米其林星級評鑑肯定的牛排館之一(其他兩家分別是香港的 Beef Bar,以及新加坡的 Cut by Wolfgang Puck),並且已 5 度摘得一星,A Cut 的魅力何在?如果你跟我抱著同樣的疑問想要一探究竟,主廚凌維廉為「台北餐廳週」設計的 3 道菜菜單,作為入門的品嚐,是最好不過了。
前菜的茴香鮑魚螺肉凍,是主廚把台灣古早酒家菜「魷魚螺肉蒜」的轉化,螺肉凍是以螺肉汁、魷魚、蝦米、香菇加魚湯熬出來的;鮑魚煮得軟嫩有味,整體味道輕盈,而螺肉凍味足但不搶戲,茴香清新的香氣輕輕地提鮮,表層的炸蒜粒點題,真不錯。
主菜是澳洲 ROAM 草飼老和牛牛臀肉(Rump Steak)──這部位的牛肉脂肪較少,所以風味集中、牛味濃郁、較有嚼勁,向來有不少擁躉。凌維廉把牛臀肉溼式熟成了 50 天,讓原本極佳的肉味更為深邃、入口有細膩的變化,而且肉汁豐盈,有入口即化的效果。
凌維廉鍾情於老牛的濃郁肉味,這道澳洲 ROAM 草飼老和牛牛臀肉,便是 10 歲的老牛牛肉。
作為一家牛排館,A Cut 的甜點部分帶來驚喜,招牌的鹹蛋糕舒芙蕾,鹹甜鮮三味交集,確實非一般。
順便問起凌維廉,他如何分辨哪些肉需要乾式熟成、哪些肉則是需要溼式熟成?他表示:「乾熟專注在帶眼肋骨、帶骨沙朗、T 骨等脂肪覆蓋完整、骨架結構支撐的部位,用來展現風味的深度,以及品牌的差異化。溼熟則是多應用在去唇肋眼、菲力、臀肉等較為細緻需要柔嫩口感的部位,以穩定供應與肉香為主要決策邏輯。簡單來說,乾熟是風味主張,溼熟則是有效率以及帶來多汁感。」
A Cut 所有牛肉都是冰鮮空運,不同季節每批牛屠宰後的質量都不一樣,所以熟成天數會取決於牛的品質,熟成後還要完成肉品測試才可推出,每一個環節都很嚴謹。「船運價格的牛肉雖然成本低,但牛肉保存會有不穩定性,導致爆血水產生,因此我們不會考慮船運。」
通過凌維廉的分享,才知道台灣法例對於入口牛肉有嚴格限制,目前能合法進入台灣的牛肉主要來自美國、澳洲、日本,選擇並不多,香港人時下熱捧的韓牛 Hanwoo,以及部分資深「牛迷」鍾情的西班牙老牛 Rubia Gallega、義大利白牛 Chianina 等,台灣饕客均緣慳於舌尖,只能出門旅行時來個大解放。
有鑑於無法隨心所欲地選取來自世界各地的好牛,凌維廉專注於鑽研這 3 個主要入口產地的農場出品品質,入手頂尖貨色。譬如,來自美國農莊中的「愛馬仕」、位於舊金山市郊區的 Bryan Flannery 便是他長期打交道的供應商。資深的美式牛排饕客,吃牛排都不是挑餐廳,而是挑你入手的貨色!
Bryan Flannery 是一家家庭式農莊,已有 60 年歷史。他們以天然方法飼養牛隻,牛兒先草飼,屠宰前一個月才以最優質的粟米餵飼以儲肥,讓肉質軟嫩、肉味更甜,但又不至於過肥。乾式熟成也是 Bryan Flannery 的強項,堅持至少 30 天。A Cut 的菜單上,提供了來自 Bryan Flannery 的頂級帶骨肋眼和帶骨沙朗。
一般牛排館,來到甜品部分,都是以經典的美式甜點奉客,但 A Cut 的甜品帶來驚喜,集現代感、創意和到位執行於一身。融入了台灣風味的傳統鹹蛋糕舒芙蕾、綠豆沙牛奶等值得一試。因為甜品出色,特別問了甜品主廚的名字,她叫王映心。作為一家牛排館,A Cut 可算是超額完成任務,難怪多年來得到市場以及獎項的肯定。
台灣能入口的牛肉選擇不多,除了嚴選產地和農場,凌維廉還透過把控嚴謹的乾濕兩種熟成方式來提升牛肉的風味表現。離開餐廳時,看見員工把餐桌上給客人用的鹽一一倒出來在燈下曬──原來主廚規定員工每天都必須執行這個「曬鹽」程序,以免鹽巴因受潮變質,繼而影響了牛排的味道。一點細節和堅持,看到主廚是個做事有高要求的人。
台北餐廳週資訊
2025 台北餐廳週攜手料理人,以餐桌為舞台,呈現屬於台灣、屬於台北的特色料理。從在地食材、風土氣候到城市日常,說出我們對土地的認同。
亮點特企「Define Taipei」,集結 20 間北市知名 Fine Dining、米其林星級餐廳,於活動期間限時推出 NT$ 2,600 台北城市意象餐點組合,主廚們透過料理,刻畫專屬台北的風味印象。
☞ 台北餐廳週 Define Taipei 參與方式
➊ 於訂位系統備註參與「2025 台北餐廳週」(無限制系統,若無網路訂位系統請於電話口頭預定時說明)
➋ 確認預約成功後,即可前往餐廳週合作餐廳,享受 Define Taipei 限定套餐
「Define Taipei」合作各餐廳每日席次有限,為保您的用餐體驗,敬請提前預約,並確認預約成功後再行前往。
☞ 2025 台北餐廳週|Taipei Restaurant Week
- 活動地點:台北餐廳週各活動店家
- 開放訂位:依各餐廳公告為準
- 活動時間:2025.09.08 - 2025.09.30
- 執行單位:Flavor 風格美食指南
- 共同主辦:臺北市商業處
- 協力夥伴:澳洲肉類畜牧協會 Meat & Livestock Australia、長榮航空、台灣大哥大、台北晶華酒店、FunNow
- 活動官網:https://restaurant-week.flavor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