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海外的香港人,吃到一口安心的飯:陳淑莊以紅棉餐廳編寫故鄉的飲食記憶
作者 章凱閎

香港前立法會議員與律師 Tanya 遷居台灣,從法庭走入廚房,透過食物述說她對香港的思念。

從一碟小菜、一塊叉燒、一口羹湯中,離散台灣的港人,在紅棉的餐桌上重溫家鄉的老味。

例如一道晶瑩清透、微酸回甘的「甜醋豬豬凍」,以香港滋補名菜「豬腳薑醋」為原型,用八珍甜醋為基底,溫火慢煮豬腳、豬皮至柔韌入味。原本溫補的傳統燉菜以涼菜姿態呈現,輕盈、不厚重,卻撫慰人心。

「很多香港人一聞到這味道,會想起媽媽。」紅棉掌勺人陳淑莊(Tanya)說,味道是一種訊號,一口下去,人在異地,也能瞬間回家。

又或是一道「炸三臭」,結合了臭豆腐、臭腐乳與鹹魚──3 種在傳統語境中被排除在「高雅」之外的氣味,Tanya 將其組裝進一口精緻炸物。「以前香港也有臭豆腐,只是現在很難找了。」她採用台北南門市場的臭豆腐及名店「名揚坤昌」白腐乳,融入荸薺、芹菜的滋潤爽脆,緩衝醃發食材的野性。外皮酥香、內裡回甘。

一冷一熱、一柔一剛,兩道處處見心思的小菜,說盡了紅棉的性格:有底氣,卻不張揚;來自香港,卻不只複製。

「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的味道。」同桌的港人朋友一句話,道出紅棉的初心。

「甜醋豬豬凍」以香港滋補名菜「豬腳薑醋」為原型,用八珍甜醋為基底,溫火慢煮豬腳、豬皮至柔韌入味。
結合了臭豆腐、臭腐乳與鹹魚的「炸三臭」。

湯與湯料的心

紅棉,是一間藏身於台北松山區巷弄的私房粵菜,創辦人兼主廚是來自香港的前立法會議員、律師 Tanya。2021 年她離開香港、移居台灣,從法庭走入廚房,透過食物述說她對香港的思念。餐廳空間小巧溫婉,猶如尋常人家的飯廳,可見紅棉的靈魂不在於復刻經典粵菜的大場面,而是將舌尖記憶拆解為含蓄卻有餘韻的碎片,編寫出一封給異鄉港人的家書。

湯,即是 Tanya 留下、能牽動港人心弦的味道線索。

「湯有一種魔力。」她說,對香港人而言,湯是一種非常窩心、親密的家庭料理,「只要家裡煲一鍋湯,家人們都會回來吃飯。」也因此,湯品在紅棉菜單上佔有重要的位置,從開場暖胃的魚蓉雪燕冬瓜羹,到尾聲的金湯腩,甚至在主菜之一的鮑魚鵝掌上桌前,她也為賓客端上一小碗鮑汁燉湯。

冬瓜羹的作法由粵菜名家「大師姐」麥麗敏傳授,小心地從外皮刮下冬瓜肉,並以石狗公魚清湯煮製,另外拌入魚蓉、雪燕,口感細緻,鮮美不腥。

冬瓜羹來自粵菜名家「大師姐」麥麗敏傳授的老菜譜,秘訣是以湯匙小心地把冬瓜肉刮下,確保沒有礙口纖維或顆粒。Tanya 在濱江市場取現流的石狗公魚熬清湯,拌入魚蓉、雪燕,吸足上湯,口感細緻,鮮美不腥。

Tanya 說,在香港,冬瓜是夏天的食材,羹是冬天的菜餚,「但台灣的一年四季都可見冬瓜,『冬瓜羹』成為任何時刻都能端上桌的菜。」只是不同季節盛產的冬瓜品種不同,果肉與水分的稠度不同,有的則帶有青草的酸香,令這道冬瓜羹依時節而有多元風貌。

金湯腩也是她難以忘懷的香港記憶。Tanya 說,香港的牛腩依部位又細分為坑腩、爽腩、崩沙腩三種。坑腩為牛肋骨之間的肉,牛味最濃,彈牙具咬勁;爽腩位於腹部下方,肥瘦分層明顯;崩沙腩則是橫隔膜,一層橫膈膜連著腩肉,肉質細嫩味香,「也是最好的部位,許多牛腩店的崩沙腩只留熟客,不給生客。」

紅棉的金湯腩,湯頭乍看清澈金黃,滋味熬得濃醇飽滿。一塊塊腍透的牛腩,讓人忍不住舀湯就飯。「湯不複雜,但能看出一個『心』。」Tanya 笑著補充,許多香港人喝湯不吃料,但她習慣把湯料也視為一道菜,自己更是連湯渣也吃的人,無論雞腳、排骨,甚至還會加點一皿醬油沾著吃。

紅棉的金湯腩(左)與第一刀叉燒(右)。

台灣風土,香港滋味

第一刀叉燒則是紅棉最費神、也最具代表性的招牌菜。

Tanya 料理師承香港名坊「大班樓」負責人葉一南,這道叉燒亦源自其私房食譜。「第一刀」意指割頸放血的第一刀,位在豬頸下方的肩胛肉,是極為少量、肥瘦勻稱的精華部位。

由於台灣豬肉的分切系統與香港不同,Tanya 在台北尋覓多時,才找到唯一一間願意替她專門分切的肉販取這塊「第一刀」肉。叉燒經 Tanya 之手,外酥內彈,帶著脂香,更關鍵的是用來入味的「荼蘼糖」,此陳年糖品帶有馥郁的玫瑰香,令紅棉的鹹香叉燒,與花香交織出層次豐滿的風味弧線。

紅棉的第一刀叉燒,發揮了台灣在地食材黑毛豬的肥腴鮮甜。她指出,不同於台灣較常見的「瘦叉」,她的叉燒風格更貼近港人偏愛、脂香瀰漫的「肥叉」,肉質必須肥瘦各半,且要帶筋,增添口感與香氣。

在異鄉,以當地食材重新譯寫自己「記憶中的家鄉味」,正是紅棉最重要的使命。

Tanya 在復刻香港街坊小吃的過程中,同時加入自己的創新,例如在酥鬆香甜的菠蘿包,夾入醬香濃郁的沙爹牛肉。另一道「骰仔芋頭糕」,她坦白,以前自己不大吃港式芋頭糕,因過於油膩,但在台灣發現大甲芋頭的美味後,起心動念做出一款芋香濃郁、口感清爽的芋頭糕,既保留港式技藝,亦是台灣風土的柔性轉譯。

Tanya 在香港街坊小吃中加入自己的創新,像是菠蘿包夾入醬香濃郁的沙爹牛肉(左),以及使用台灣大甲芋頭製作的骰仔芋頭糕(右)。

名門手藝傳達細緻的情感

當壓軸的香煎薑汁黑糖年糕一上桌,紅棉的餐桌氣氛頓時縈繞著過年團圓的氣氛;搭配一碗港式紅豆沙,以「大師姐」麥麗敏大方餽贈的一大罈新會陳皮,與細滑香甜的豆沙熬製,吃起來格外有份幸福感。

紅棉因師承大班樓,開幕至今有不少饕客慕名而來,但細品 Tanya 的手藝後,卻會領悟紅棉的價值,在於甜酸鹹鮮的料理風味之外,乘載著更多港都的回憶及溫情──無需鋪張,卻句句在心。

這是一張為離散香港人私設的日常餐桌,Tanya 說,「讓我們這些流居海外的人,吃到一口能安心的飯。」在紅棉,每一道菜皆如一面細小的記憶旗幟,在異鄉緩緩飄動。

文章段落

撰稿 章凱閎
責任編輯 Hsiang
攝影 章凱閎
首圖 章凱閎
推薦文章
SEE ALSO
EXPLORE ALLarrow-right-w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