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香港米其林三星 Caprice 餐廳經理,懷抱對起司的熱情與深厚知識,在 ROUCOU 重新定義亞洲飲食圈對起司的認知。
坐在板前吧台,眼前的日料師傅從容地烘烤海苔,現折一貫手卷(Temaki)。再熟悉不過的日料場景,咬下一口,裡頭卻非預期中的鮪魚或海膽,而是一大塊法國諾曼第的布里亞薩瓦蘭起司(Brillat-Savarin)佐以閃亮的魚子醬。
這一刻體驗與風味的碰撞,正是 ROUCOU 想要創造的錯位感。在這間位於香港上環的創新乳酪餐廳及酒吧,正在進行一場「起司無菜單料理」(Cheese Omakase)實驗。起司不再甘於當配角,而是每道菜的主調。
此題材是一場概念與料理的試煉。畢竟,起司向來以濃郁醇厚著稱,如何在一餐連續品嚐多道以起司為主的料理,在舌尖上起承轉合而不疲乏?創辦人 Jeremy Evrard 與石橋人至(Hitoshi Ishibashi)、Stephane Guillas 等兩位主廚,試圖重新定義人們對起司的認知。
創辦人 Jeremy Evrard 在香港上環的創新乳酪餐廳及酒吧 ROUCOU,進行一場「起司無菜單料理」(Cheese Omakase)實驗。
日本料理與起司工藝的共通
來自法國的 Jeremy Evrard 從小就對起司情有獨鍾,此前曾在香港四季酒店米其林三星餐廳 Caprice 負責起司的選品與服務,累積對於起司的深厚知識。
不過,真正啟發他開創 Cheese Omakase 的契機,卻是在日本生活 5 年的經歷,「我體驗了各種 Omakase,無論高端或平價,我總是被吧台前這份親密、面對面的餐飲體驗所吸引。」Jeremy 說。
日料與起司──乍看是東西方飲食文化的兩個極端,但在 Jeremy 眼中,兩者卻有共通性,「就像日本料理一般,起司是一種手工藝產品,注重產地、工藝與季節性。再加上日料固有的純淨、無一絲雜質的精神,與起司是絕配。」
ROUCOU 是他實現這個跨文化融合的實驗地。餐廳名稱 ROUCOU,意指紅木製成的胭脂色素,即象徵餐廳對於天然與手工的堅持。
ROUCOU 是 Jeremy 實現日料與起司兩種跨文化飲食融合的實驗地。餐廳名稱 ROUCOU,意指紅木製成的胭脂色素,即象徵餐廳對於天然與手工的堅持。
主導並非搶戲
在 ROUCOU,無論從料理到調酒,Jeremy 貫徹了「起司主導」的理念。
但主導並非搶戲,難度在於拿捏風味的「適度」。Jeremy 解釋,ROUCOU 的菜單並不堅持每道菜的起司都「站在 C 位」,有時它亦被用作配菜或醬汁點綴,原因是日料的風格天然輕盈,起司亦可畫龍點睛。
負責菜單設計的日籍主廚石橋至人深諳此道理,以「乳酪界的鵝肝醬」之稱的布里亞薩瓦蘭起司為例,先選用常見最佳品嚐點的「三星期熟成」者,輕巧地搭配海苔、魚子醬,令起司豐富、複雜的鮮味說話;下一道轉向搬出具實驗性質的「三個月熟成」款,可是並非直球對決,而是以鮮奶油調和因長時間熟成而生的強烈酸度與堅果氣息,搭配鮮美的皇帝蟹肉,與椰子、優格及印度香料,詮釋出這道「蟹肉提拉米蘇」。
刻意地收斂起司風味的鋒芒,亦是凸顯起司料理的包羅萬象,這才是 ROUCOU 的料理邏輯。
有「乳酪界的鵝肝醬」之稱的布里亞薩瓦蘭起司,選用常見最佳品嚐點的「三星期熟成」者,輕巧地搭配海苔、魚子醬,令起司豐富、複雜的鮮味說話。
布里亞薩瓦蘭起司經實驗性的三個月熟成,採用鮮奶油調和因長時間熟成而生的強烈酸度與堅果氣息,搭配鮮美的皇帝蟹肉,與椰子、優格及印度香料,詮釋出這道「蟹肉提拉米蘇」。
起司在香港的本土精神
ROUCOU 的最特別之處,還有其專屬的起司窖。Jeremy 刻意從法國進口未熟成完全的起司及乳源,在香港繼續發展風味,讓起司在港島生成獨一無二的風味特性。
「當我的導師──一位起司製造商來訪時,他證實 ROUCOU 的起司味道不同,儘管它們與原產地的是同一種起司。」Jeremy 說,「它們適應了這裡的環境,並變得『本土化』。」
然而,這裡的「本土化」不單只是風味上。當一位旅日的法國起司專家,在香港創造西方乳酪與東方日料的融合──這本身就是香港「本土精神」最生動的體現:不是排斥外來文化,而是讓它們相遇、碰撞。在香港這高度國際化的市場,容許各種飲食文化在此自由匯流。
這精神體現在菜單的各方細節,例如這道真鯛刺身搭配山羊起司,石橋至人以昆布醃製鯛魚,再配上山羊起司與椪醋蘸醬,酸爽中帶著微妙奶香。
鮪魚中腹與卡芒貝爾(Camembert)的組合亦是經典重構。卡芒貝爾與鮪魚本是法式料理的經典搭配,但石橋至人將其轉化為壽司形態──鮪魚以備長炭灸燒,置於紫蘇壽司飯上,疊上一片絲滑黏稠的卡芒貝爾,再用烤海苔包成手卷。
在主菜和牛料理中,石橋至人則選擇讓起司擔任最佳陪襯,法國經典的傳統洗皮乳酪代表 Crayeux de Roncq 與馬鈴薯泥各半混合,這是令每一個法國人共鳴的舒適、家常的風味輪廓。
在菜單的尾聲,沒有大破大立的野心,更多了純粹、簡單的舒心與美味,起司正是那療癒人心而不可或缺的一味。
卡芒貝爾與鮪魚本是法式料理的經典搭配,但日籍主廚石橋至人將其轉化為壽司形態──鮪魚以備長炭灸燒,置於紫蘇壽司飯上,疊上一片絲滑黏稠的卡芒貝爾,再用烤海苔包成手卷。
Jeremy 刻意從法國進口未熟成完全的起司及乳源,在 ROUCOU 專屬的起司窖繼續發展風味,讓起司在港島生成獨一無二的風味特性。在主菜和牛料理中,日籍主廚石橋至人選擇讓起司擔任最佳陪襯,法國經典的傳統洗皮乳酪代表 Crayeux de Roncq 與馬鈴薯泥各半混合,這是令每一個法國人共鳴的舒適、家常的風味輪廓。
亞洲起司文化新篇章
「我相信起司在亞洲飲食文化中有重要的未來。」Jeremy 自信看待起司在亞洲地區的發展,ROUCOU 也有意涉足零售業,為客人提供起司產品,並提供教育體驗及工作坊,但他也清楚挑戰所在,「關鍵是將起司作為『工藝產品』,而非商品來展示。如果我們做得好,在不昂貴的情況下使其被消費者廣泛接受,就有巨大的成功機會。」
Jeremy 期盼,ROUCOU 成為一個讓客人感到舒適和安全的所在、讓人們接納起司融入生活與味蕾的示範。
他再次強調,自己不是廚師,「而是一個熱愛起司並總是試圖跳出框架思考的人。」當起司不再只是餐後的法式傳統,而是跨越東西飲食藩籬的橋樑,ROUCOU 的風味實驗,或許將開啟亞洲起司文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