卉寓 × Le coeuryuzu 四手餐會,示範全方位的茶飲餐食體驗
作者 章凱閎

如何保留茶葉不耐高溫熱烹的香氣?如何將華人和日本的飲茶文化轉譯進入料理?卉寓主廚陳莛諭和 Le coeuryuzu 主廚渡邊大佑做出完美示範。

茶,一個看似最優雅的食材,卻是餐桌上最難馴服的靈魂。

近年來,茶在高端餐廳的角色正悄然轉變。過去,它可能是佐餐 Pairing 選項之中,不沾酒者的替代選擇;但這幾年隨著 Tea pairing 成為顯學,越來越多料理人開始思考:茶入菜,是不是下一個能引領風潮的料理語言?

今年春季,一場名為《韻》的限定餐會,即結合了茶佐餐、茶入菜,同時運用高檔酩茶、品茶器皿,打造全方位的茶飲餐食體驗。

餐會由 2024 年獲得《臺灣米其林指南》年輕主廚大獎的「卉寓」主廚陳莛諭(Tim),與日本知多半島法式餐廳「Le coeuryuzu」主廚渡邊大佑(Daisuke Watanabe)操刀,這也是兩人二度合作四手餐會。

陳莛諭表示,雙方於 2023 年首次合作,當時僅以 8 杯 Tea pairing 來呈現台灣茶風貌,但有感於客人對於茶佐餐容易味覺疲勞,因此在此次茶葉的運用上,調整為「一半入菜、一半佐餐」的形式。茶品則由專賣阿里山烏龍茶的台中茶品牌「秋山堂」擔綱,先選好茶款,廚師再以茶作菜。

另一方面,為提升整場餐會的品茶體驗,《韻》餐會攜手愛知縣當地知名常滑燒陶窯「盤 ban」陶藝家久田貴久。他解釋,常滑燒(Tokoname-yaki)特別適合用來品茶,原因是其主要材質為含有大量氧化鐵的朱泥,與茶的單寧反應之後會降低茶湯的苦澀感,保留茶的香氣與順口。 

餐會《韻》結合了茶佐餐、茶入菜,同時運用高檔酩茶、品茶器皿,打造全方位的茶飲餐食體驗。

保住脆弱茶香的秘訣

「茶葉是廚房裡最難駕馭的食材之一。」陳莛諭不諱言。

首先,茶葉的香氣結構極端脆弱。許多茶葉的香氣來源,一旦經過高溫,大多會香氣消散,甚至迅速轉為苦澀。要讓茶的氣息穩定存在於料理中,烹調過程必須像製香一樣精細,甚至得在料理中使用其他媒介,例如油萃、乳脂或酒精來「保香」。

其次,茶葉因缺乏油脂,不耐油炸與明火,在許多重火力、高油溫的烹調下,茶葉的風味很難不被吞噬。也因此,成功流傳的「茶入菜」經典,如龍井蝦仁或普洱煮雞,大多為清雅、少油的風格,若一味追求創新,容易弄巧成拙。

此次限定餐會的兩道菜色,即採取醬汁或茶油的型態,表現茶在料理中的角色。

一是「埔里紅玉雞|仙草|阿里山紅茶」,為台灣客家菜「仙草雞」為概念的冷前菜。主廚選用吃茶葉長大的紅玉雞,一旁鋪上帶有草本清香的仙草凍,雞肉的鮮嫩與仙草的滑口相映成趣;風味的亮點是以阿里山紅茶製成的煙燻奶茶醬汁,搭配烤至微焦的甘藍葉,令整道菜圍繞在「苦與甘」主軸,層次出彩。

「埔里紅玉雞|仙草|阿里山紅茶」有台灣客家菜「仙草雞」的概念,風味圍繞「苦與甘」,層次出彩。

陳莛諭說,將茶製成醬汁,而不直接與食材併煮,原因是茶葉香氣結構脆弱,若久煮,又容易形成近似「手搖飲」的香精口感。如何讓茶葉在料理中取得平衡,是此次技術突破的關鍵。

另一道精彩的茶入菜代表為「白蝦|干貝|文山包種」,亦是兩位主廚認為本次餐會難度最高的菜色。

此菜以著名的浙江杭州菜「龍井蝦仁」為概念,龍井蝦仁以龍井茶葉與河蝦仁為主料烹製而成,意在呈現茶葉的清香與蝦的鮮美。本次餐會則選用淺焙的文山包種茶,製成茶油後,連同茶葉和茶湯一同淋在干貝製成的餛飩皮與鮮蝦,透出一抹桂花般的香氣。

「白蝦|干貝|文山包種」以「龍井蝦仁」為概念,將文山包種茶的茶油、茶葉和茶湯,一同淋在干貝製成的餛飩皮與鮮蝦。

茶文化與飲食語言的雙重轉換

此外,茶入菜,不僅有風味上的意義,亦是文化上的轉譯。

在這場茶的餐宴之中,華人各地的飲茶文化與習慣也成為主廚們設計菜色的邏輯或素材,餐桌承載了許多文化隱喻。

例如主菜「雲林究好豬霜降肉|牡蠣|奇香鐵觀音」上桌前,侍者先送上一只研缽,內有奇香鐵觀音的茶球、蕎麥與南瓜籽,讓客人自行搗磨出偏好的細碎程度,再撒於一旁的牡蠣蛋黃醬汁之上——這是陳莛諭對台灣客家擂茶文化的現代表述。

「秋山堂」店長林美君說,藉由讓賓客親自參與料理的製作、品味的節奏,即能體會茶文化中的儀式感。

一只研缽跟著「雲林究好豬霜降肉|牡蠣|奇香鐵觀音」上桌,客人可將奇香鐵觀音茶球、蕎麥與南瓜籽研磨成想要的粗細,再灑到醬汁上。

渡邊大佑也如法炮製,端出另一道「口湖白鰻魚|名古屋式|阿波晚茶」致敬日本鰻魚三吃,將焙茶化為高湯,倒入佐以韭黃與豆豉拌飯的茶泡飯,米飯更是特地從愛知縣空運來台的米種「愛知の香り」。

這也是一次飲食語言轉換的實驗——將台灣白鰻、日本做法、台式風味,包裹於一碗泡飯之中,以焙茶香氣替代柴魚醬油的重口,讓整體味道更顯清明。

「口湖白鰻魚|名古屋式|阿波晚茶」將台灣白鰻、日本做法、台式風味融合於一碗泡飯中。

渡邊大佑表示,自己已訪台 7 次,嚐過許多台灣在地食材,並與日本品種比較,例如台灣白鰻的魚皮更為厚實,富含膠質、口感彈牙,製作炊飯別有風味;台灣也具有各種品質極佳的野菜,例如過貓和當季的綠竹筍,他以日本帶來的米醋醃漬,搭配八斗子野生小卷,點綴抹茶及海苔,讓台灣的山產與海味,多了些日式印象。

渡邊大佑用日本米醋醃漬綠竹筍,搭配八斗子野生小卷,並點綴抹茶及海苔,台灣山產海味和和式風味在盤中交會。

讓茶的語彙透過料理被重新理解

這場以茶為靈魂的限定餐會,意義不只是廚房裡的料理實驗,亦是餐桌上的觀念翻轉。

林美君說,茶,對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是用來喝的,而不是吃的,「它需要被轉譯。」這句話,說明了這場餐會最珍貴的嘗試——透過料理,讓茶的語彙被重新理解。

茶,不只是一道菜的配角,藉由料理人之手,亦能成為風味的靈魂——前提是茶葉之美,能被更多人理解與接受。餐會取名《韻》,即在巧妙地捕捉茶香與菜味之間的流轉餘韻。

文章段落

撰稿 章凱閎
責任編輯 Atomy
攝影 章凱閎
首圖 章凱閎
推薦文章
SEE ALSO
EXPLORE ALLarrow-right-white